【家校北斗星】壓止不了的焦慮

期數
3680
刊登日期
2014.08.29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8 月 31 日

阿美拿著她的飯盒,匆匆走進社工室⋯⋯ 

還不及打開飯盒, 她已說:「唉呀!姑娘,我好緊張呀! 有好多功課, 又將會考試,怎麼辦?」,接著她便打開飯盒及餐具, 將所有飯餸,用最快的速度往嘴裡送,又說: 「我要快點食完,之後還要到圖書館找資料, 又要與同學傾談功課⋯⋯」,我跟她說:「你似乎近來都很緊張喎⋯⋯」。開始了解眼前的阿美近日的狀況,當她一想起考試將近,要應付不同的功課時,她就會難以入睡,怕自己考得不好,又怕自己預備不足;同時,她的胃口不太好,午、晚餐也只吃了幾口飯。了解到她的緊張、焦慮的心情,我擔心她的精神健康狀況。
 
在二○○九年,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新生精神康復會發布了「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研究,當中顯示有超過一成(11.7%) 學生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不少學校及家長, 開始意識到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重要。面對他們的精神健康,尤其是壓力問題,多數人都可能會有束手無策之感。以下簡稱「H、E、R、E」,希望幫助到青少年健康成長。
 
快樂(H:Happiness),看似尋常普通,但人們常會未能區分「快感」和「快樂」,「快感」是指感到愉快、歡愉的正面感覺,不過會稍瞬即逝;「快樂」是除了有愉快、興奮、滿足的正面情緒之外,還有生活/生命中能賦予個人意義及目標,當中並能滿足到自己的需要/渴求(尊重、愛、接納、認同、被視為有價值),邁向目標進發,對將來抱有夢想。藉得關注是很多人(包括家長及青年)會將人生的意義,單單扣連著好的學業成績上,我曾遇到一位學生,他分享時坦言自己的學業佔據了人生的九成,餘下的一成是日常生活的所有事,他的分享,讓我頓時想到活在多變的人生中,他們並不應只是專注學業,倘能對人的生命,賦予更多的意義,相信他們的人生樂章中,會有不同的美妙旋律,而我們的角色,是啟發他們,讓他們得到真正的快樂。
 
期望(E:Expectation),出現在不同的層面之中。當我們邁向目標時,會有期望;在一段關係中,我會對他人有期望,同時他人也會對我有期望;或甚是對自己有期望。曾接觸一位家長,他提及自己九歲的孩子,未有自制能力,每天花幾小時看電視,對於孩子的行為,家長很憤怒,更重重罵了他一頓。他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是每天看一小時電視,因恐怕長時間看電視,會影響視力,同時家長又希望孩子能選擇閱讀益智的刊物。了解過後,明白到家長期望背後的好意,但同時要分辨這期望對於九歲的小孩來說,會否太高?亦曾接觸一位學生,他期望自己一定能考獲某科目的獎學金,終日在想如何取得佳績,漸漸自己也感憂慮,懼怕自己未能如願。當然,人的期望會成為推動力;不過,我們同時需要釐清期望是否合理;若不,太高的期望,會轉化為過大的壓力。
 
資源(R:Resource),一提到資源,很多人會聯想到資源是向外求,可能忽略了發掘我們內在的資源。還記得一次帶領學生當嘉年華義工,學生負責扭氣球贈予小朋友,學生們更可利用綠色及白色氣球,扭出「三眼仔」,由於大受歡迎,我們在中段時間,發現已用盡所有綠色波。學生們不想在場的小朋友失望,立刻動動腦筋,利用粉紅色及白色,扭出了「三眼仔女朋友」來送給小朋友。讓我感受至深是他們的創作力及努力嘗試,內在資源加以利用後,更可「化危為機」。請相信,眼前的青少年有其與生俱來的資源,我們的信任,就如開啟他們內在豐富寶藏的鎖匙,讓他們先開啟自己的寶庫, 探尋自己的瑰寶。
 
自尊感(E:Esteem),自尊感乃與自我能力、自我肯定扣連著。在成長中, 構建自己個人形象、自信、自尊感等都是重要的課題。如前文所提,自尊感與自我能力有著莫大的關係,愈能培育孩子有高的自我效能感,他的自尊感亦相應提高, 相反亦然。惟時有發現學生及父母會將個人的成敗得失,只連繫於學業上,成績好,就能有成就感及滿足,最後演變成單一的建立。實在,孩子在整個成長裡,還有家庭、社交、興趣等,不妨幫助他們在不同範疇上多角度建立自尊感。
 
父母的同在(HERE: I'm here),在成長的過程中,少不免要有多番的嘗試, 以及跌跌踫踫,筆者認為重要是孩子在挫敗失意時,他們是否有親近的人可以傾訴。讓我們以愛、關懷、體恤,去接觸連結我們的孩子,在他們的成長故事中,你/妳都是他們其中的一個角色。
• 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供稿
 
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透過與學校及家庭的合作,協助學生發展潛能,建立積極人生觀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致力推動政府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教育機會。
 
服務內容:協助學校發展全方位學生輔導體系;協助學生解決個人、家庭、人際關係或學業問題;加強學生、家庭、學校及社區之聯繫;協助學校推行學生個人成長教育課;培訓及支援教師和家長以協助學校發展校本輔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