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關心功課與考試
(本報訊)一項有關「學童最關心的事情」的調查結果發現,學童多關心功課和考試,而當這方面不如意時會感擔心和憂慮,另外有近四成學生在過去一個月,沒有機會與父母分享他們關心的事。
香港聖公會小學輔導服務處八月十三日公布「學童最關心的事情」的問卷調查結果,調查中,受訪學童有十個選擇項目,可按其關心程度的優次排序。結果發現,有近四成(三成六)受訪學生揀選「功課/考試/ 學習」為最關心事情的首位;共有超過一半的學童(五成六)把「功課/考試/學習」排列在最關心程度優次的首位或第二位。是次調查邀請了一千一百七十八名八至十二歲高小學生參與。
服務處指出,另一值得關注的結果是,接近一半(四成九)受訪學生表示想和父母分享他們關注的事情;惟有近四成學生(三成九)在過去一個月,卻沒有機會與父母分享。當學童在他們最關心的事情上碰上不如意,近半受訪者(四成八)感到害怕、憂慮或不能放鬆,甚至有近半受訪者(四成六)出現情緒失控,易發脾氣情況,更有近三成學童會因此難以入睡或曾發惡夢。
幫助子女拓闊思想
發展孩子多元智能
負責是次調查的香港聖公會小學輔導服務處分區總監蕭海暉表示,社會難免重視孩子的學習表現,然而學業成績卻不是成長歷程的唯一里程。他說,調查結果反映,大部分學童最關注事項是「功課/考試/學習」, 可見孩童已潛移默化了社會和家長的期望;惟當他們遇到困難或不如意時,孩子處於擔心、憂慮,甚至作出負面的解決方法,未能有效面對挫敗。
他說,大部分學童雖然有機會和爸媽分享最關心的事情,但家長若只將焦點放在學業成績上,而忽略了學業不理想時所帶來的情緒狀況,那便未能替孩子分擔和紓緩情緒。
蕭海暉說,現時不少學童即使在放學或放假的日子,仍被安排密集式的學習。他提醒每個孩子的性向、長處、潛質各有不同,只是單單以學業主導,可能會妨礙他們自我探索個人的強弱能力,令學童未能在成長中取得平衡。他建議家長應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除關心子女學業表現外,亦應檢視自己的心靈健康以及子女成長發展的認知和方向。
蕭海暉提醒家長, 孩子們面對成長挑戰、學習衝擊、人與人關係建立等,於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均須處於良好狀態,才能面對這一切挑戰。家長確實須多留意子女由身體、情緒或行為所發出的警號,在關注子女學業發展的同時,亦應照顧他們情緒的穩定性、生活的態度及心靈的健康狀況。
調查機構按是次調查的現況,作出以下建議:
擴闊思想:建議家長每天安排最少二十分鐘的親子時間,談談或做一些學業以外的事情,擴闊孩子的思想領域,協助他們身心靈的成長。當子女感受到父母其實是明白,亦關心到自己在學業以外其他層面的成長需要時,他們將更有動力和能力面對成長的挑戰和困難。
多元發展:家長提供社交情緒學習的機會。孩子需要平衡、多元化的身心發展,其中課餘興趣活動、運動、遊戲娛樂,以及平輩社交都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孩子能夠從中發展個人長處和興趣、抒發情緒或壓力、學習待人處事與自我管理。
積極面對:家長須留意子女的身體、行為和情緒反應,特別是一些突然的改變,例如睡眠質素變差、食慾不振,或情緒困擾等。這些訊號顯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或難處, 家長須作及時了解並支援。
自我檢視:家長的指導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因此他們對孩子成長發展的認知和方向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家長須透過書籍、文章、社區和學校的活動持續認識孩子成長的需要,才能有效地帶領他們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