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閒聊觀念史

期數
3680
刊登日期
2014.08.29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8 月 31 日

兒時讀古人書,發現昔人常把儒雅的讀書人在朝廷供了職的,稱為「文章經濟」,覺得很奇怪:這些日夕舞文弄墨的書生,怎麼竟精通起「實業」來,都有長袖善舞之才?後來才知道,古時「經濟」一詞,含義和現在有所不同,指的是「經世濟民」。孔子時代沒有這概念,這字眼最初出現於東晉,《抱樸子.內篇》說要「經世濟俗」,隋人有說誰誰誰「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經濟」一向是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同義詞。後來明代王夫之、顧炎武等提倡儒學「經世致用」,這概念絲毫未變,一直流入日本。明治時大譯西書,Political Economy便譯做「經濟」並回饋到中國來。當學者們愈來愈把這詞專指貨幣經濟發展帶來的種種活動時,「經濟」一詞回到中國本來的語境,便衍生出許多「新說」。既然「經濟之學」即治國之道、治民之道,一切治國治民、經世致用的學問都是經濟之學。而傳統上,經世之學最著重的是史學,於是「史學經世」便理所當然。明白這邏輯,便很易理解,為何有清一代,專鑽故紙堆的考據學居然是顯學:既然我們一向認為,經世濟民的真理早就在老祖宗的訓誨之中,回到原汁原味的考證豈非要務?難怪晚清時,一卷又一卷的《皇朝經世文編》大大暢銷,讀書人大多對「義理經濟合一」,以「修齊治平」為綱心悅誠服,認定這是救國之道。於是講經濟居然又回到傳統老調:把一切社會問題都歸結到人人心靈內,君臣父子是否各安其分各盡其志,解決也靠道德審判。批判的武器最後發展成武器的批判,以強權掃蕩一切不合「義理」的「污泥濁水」,把私有制及有史以來的一切文化成果消滅,破舊立新,在許多人眼裡便順理成章。

就是如此天真爛漫的觀念,造成了上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歷史。許多人愛把共產主義視作舶來品,其實,這有相當大的部分來自我們的文化祖傳:國家(其實是皇家)該把一切生產資源都管起來,進而把人腦袋裡的一切都管起來,為許多人來說,天公地道。「天下為公」在儒家典籍早已有之。把一切收歸國有,一切都從「公」是否有被衝擊的危險來考量。國人由五十到七十年代所行的,不過是把這自古一脈相承的烏托邦夢想來個徹底的實驗。是以林彪在《毛語錄》序言才會說,共產主義概括起來是個「公」字,資本主義概括起來是個「私」字。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之爭就這樣成了道德之爭,難怪那時的口號是「鬥私批修」。人們都相信,只要人人無私,世界就可進入天堂狀態。那時國人愛說要解放人類,若按這種思維方式便毫不奇怪:如此簡單而又直接讓人人進入現實裡的天堂境界,我們豈不都成了天使或天神般的人物?(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