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自在】香港——國際大都會

期數
3680
刊登日期
2014.08.29
作者
李嘉澍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8 月 31 日

本港、外國媒體近日的國際新聞報導主要圍繞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 ISIS)近日在中東地區勢力的擴張和暴行。互聯網的普及,更令戰爭反人道的一面赤裸裸在世界面前暴露——大屠殺與酷刑在社交網站及線上影片頻道血腥腥地、無「格仔」足本公開。

香港人活在相對和平與物質充裕的地方,當中有部分看過相關報導後,紛紛從以表象下定論:有人留言評論伊斯蘭教為「教人殺人的宗教」;有朋友知道筆者的工作是服務南亞裔人士後,向筆者表示他們的宗教(本指伊斯蘭教,但未能指出名稱)「幾有攻擊性」⋯⋯筆者沒加回應,只是慨嘆。

筆者擔任「南亞少數族裔平等機會使用公共服務倡議計劃」的程序幹事,因此服務不少信奉伊斯蘭教的本地少數族裔居民。然而大部分人選擇從新聞片面接收他們所「相信」的,而不嘗試在自己社區內近距離接觸,多作了解。筆者不要求他們去讀《古蘭經》,但他們連最基本的網上搜尋也欠奉⋯⋯其實,伊斯蘭教和其他主要宗教一樣提倡和平,《古蘭經》甚至提到: 「信道者、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並且行善的,將來在主那裏必得享受自己的報酬,他們將來沒有恐懼,也不憂愁。」(2章62 節)。

有別於在電視及互聯網上看到的宗教激進分子,很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本地少數族裔和香港基層市民一樣面對相同的社會問題,包括高昂租金;狹窄居住環境如劏房及遭僱主剝削基本僱傭權利等。除此之外,少數族裔人士更要面對種族歧視問題,如因「煮咖喱好大陣味」等理由而被拒租;租約只得中文版本而被業主利用並加入「魔鬼細節」(常見如租戶負責所有維修費用);職場上因其種族而不獲考慮(有南亞裔同工打電話查詢空缺, 職員聽罷回應指該崗位需要同事「好乾淨」)。

當他們使用勞工處、房屋署等公共服務時,亦會因語言隔閡導致資訊不足;要求支援時,前線職員又往往以「好複雜,唔知點用」及「佢識少少廣東話」為由而不提供指定的傳譯服務。政府在扶助基層的措施,如勞工處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等,相關部門更沒有主動向少數族裔社群宣傳及在英文版的申請表上輔以相關語言文件,令一些拒絕依賴綜援的基層少數族裔人士無從得知能讓他們紓貧解困的政策支援。

對於現有歧視條例進行諮詢, 筆者亦慨嘆社會現時過於集中討論中港矛盾的演化加劇,而遺忘一群長時間以香港為家,卻被進一步邊緣化的少數族裔人士的困境。若香港要成為真正的國際大都會,市民必須放下種族定型及偏見;政府亦必須改變政策向度,令少數族裔享有同等的社會支援, 達致真正共融。

•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 
作者電郵 [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