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商界討論利潤課題
(天美社訊)一個雲集了商界與教會服務機構領袖的會議上,講者指商界與民間團體能透過合作,去創造合乎道德的獲利方式。
教宗方濟各曾提醒創業者及機構領袖,財富金錢應為人服務,而非用以奴役人,宗座正義和平委員會、天主教救援服務與聖母大學商學院早前便合辦會議,探討金融市場如何回應當前形勢,響應教宗呼籲世界須有一個更道德的經濟環境。
與會者包括頂尖金融專家,如行政人員、其他投資公司、發展公司代表及宗教慈善團體,共同研究政府、商業機構及教會應如何協作去緩和貧窮問題及為公益服務。
美國天主教救援服務行政總裁吳幼仁(Car ol yn Woo)會後稱,「各個界別獨自工作並不足夠」,因為政府機構及慈善團體沒有充足金錢去解決現今社會及經濟問題。「不過,有限的能力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放棄。」她說各界應尋求方法去合併資源及個別組織獨有的能力。
兩日的研討會主要探討「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這一概念,其目標是為公司、機構及基金引進資金,透過不同項目為社會及環境帶來正面且能預期的助益,投資者亦可從中獲利。會議正是研究這種投資能否成為教會營運計劃的資金新來源。
曾在公教大學教授商科多年的吳幼仁說:「我們可以找出私人投資者,並將他們的資金投進適合的計劃中。」天主教救援服務於埃塞俄比亞便曾幫助當地的德斯塔主教(A . Desta)培植葡萄,每年為當地教會出產八千支可供祝聖為聖血的葡萄酒。
她續道,僅依賴私人捐款及政府資助,資金有限。「缺少資金阻礙我們服務更多人,亦妨礙現在的運作及創新。」
吳氏認為,現在發掘投資者最為合適,因他們很多都生於嬰兒潮的高峰期,活躍於公民、婦女及工人運動, 亦提倡改變社會,他們會問:我們可以用財富做甚麼?我們可有令世界變得更好?她表示,教會及其他道德領袖可以幫助他們尋找到運用財富的新意義。
另一方面,美國宗座傳信善會主管斯莫爾神父(A. Small)說,在捐款預算不斷削減之際,「影響力投資可以是收入的新來源」,但這意味教會須證明並衡量這方式對其他人生活的影響。
任教於羅馬宗座聖多瑪斯大學社會科學系的道明會修女奧爾福德(H. Al ford)關注如何衡量社會公益以及說服投資者,她在上述會議中表示, 「重要及有價值的事難以被衡量」,尤其教會所著重的,即給予靈性及情緒上的關懷,以及促進長期發展。
她談到影響力投資的局限時引述一項研究稱,若過於強調做好事或承擔社會責任後有回報,會把一心做好事的人趕走,所以她對這投資方式集中講求回報的說法有保留。她又稱,教會接觸人群並了解他們的問題與需要,但若講求經濟效益,教會須接觸更多群眾,惟不應因此削弱教會與人的聯繫。
美國天主教慈善組織主席斯奈德神父(L. Snyder)稱,影響力投資正挑戰慈善團體「改變規則及服務的方式」──收益完全依賴計劃成果, 著眼於整體上如何減少貧窮,而非提供多少服務,如臨時收容所等設施。而有鑑於政府不會長期提供資助,神父稱他們最終需要找出有相同目標的投資者長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