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談韓風】再談食:國產的?進口的?

期數
3780
刊登日期
2016.07.29
作者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31 日

有一次韓文班同學到烤肉店聚餐,指定肉食是以人頭計一萬韓圓任食。同學們吃得既「放心」又滿足,第二天興致勃勃地告訴老師,換來這樣的問題:「肉是從何來的?國產的?進口的?」同學頓時陷入迷茫。

南韓對外開放食品市場初期,有進口貨品冒稱本地出產,以較高價格出售,於是政府在一九九一年實施來源標籤政策,規定所有販賣的食材和食品,必須列明來源地,以保障本地農業和消費者。這規例於二〇〇八年擴展至食肆範圍,所以大家在南韓光顧食店時,可透過店內的「原產地標示」,知道那兒包括米、泡菜、肉類和海產等主要食材的來源。

二〇〇八,是特別的一年。〇三年美國錄得首宗瘋牛症,南韓政府一度禁止美國牛肉進口。〇八年總統李明博為促成韓美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簽署牛肉進口協議。人們擔心瘋牛症傳入, 觸發意想不到的大規模民眾示威,參與者再不只是社運人士和農民,更多的是一般市民,包括中學生。時至今日,即使韓牛比美牛貴,南韓人一般也選擇前者,除了是公認為味道和肉質更好, 較適合韓式烹調之外,也有安全性的考慮。

近年備受關注的還有「中國產」,尤其是韓國人幾乎每餐必食的泡菜。低廉的價格使很多食肆供應中國製造的進口泡菜,引起人們的抗拒,有些店舖會註明「不用中國產泡菜」以資識別。這不但是食品安全問題,提供自家醃製泡菜的小店阿朱媽說,主要是因為水土的不同。她解釋, 中國泥土種出來的大白菜,本來是不適合做韓式泡菜,所以味道不會好,而南韓人本身對泡菜就十分講究。

儘管南韓人對外國飲食愈趨開放,在日常主食上仍然相當本土。南韓人依然是愛吃米的民族, 覺得有飯落肚才算踏實,而米糕、米餅、米釀、米酒等米製品,在生活中亦無處不在。近來新興的,還有標榜不用麪粉、牛奶和牛油,使用本地米的麪包店。

話雖如此,大量便宜的進口貨,對本地農業確實構成很大的威脅,特別是家庭式經營的農戶,競爭力變得更弱。因此,一些組識如天主教農民會,除了關注政策發展和鼓勵有機耕種外,也以首爾為中心推行消費者教育, 和發展本地農作物的銷售網絡。農民會參與經營位於首爾及仁川的多個農產品店,最近在明洞主教座堂外舉辦「半月市場」,讓城市人與來自不同地區的農夫和農產品,有更直接的接觸。

南韓經驗告訴我,食物給予的,不只是色香味的享受。放下抵食、便利等追求後,看到的是食物所承載的生活文化、人情,以及與土地的關係。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