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莫萊茵推廣故事教育

期數
3779
刊登日期
2016.07.22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7 月 24 日

(本報特稿)信徒莫萊茵深信「人生就是奇妙的故事」,她重新提出說故事方式,並為家長提供「故事教育」訓練,期望透過故事「能令小朋友找到自己方向,讓家長陪伴小孩人生的每個轉捩點,塑造他們的獨特個性,尋找美善」。

莫萊茵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十七年,去年創辦「奇妙故事堂」推動故事教育,提供說故事的教育資料,訓練予家長以說故事建立親子關係。她認為由一歲至終老也可以是講故事的對象,「講故事能為人帶來快樂,當中寄語更有著教育效果」。

她十七年前成為幼稚園教師,體會到故事更容易向幼童帶出課本知識,而互動教學則能吸引學生興趣,「引發他們的童心、創意、發問,並建立自我形象等」,可惜當年幼師培訓課程未有提供說故事技巧。

於幼稚園工作十多年後,她轉當教育玩具及遊戲公司顧問,這三年間她看到身為基督徒的公司東主如何履行信仰,令她開始思考如何以自身專長實踐信徒使命。

「我希望能以幼兒教育專業服務更多人, 包括推動家長教育。成立奇妙故事堂前我經常祈禱,問天主想我作甚麼。」後來她決定以故事教育為骨幹,並以奇妙故事為方向, 「奇妙與救恩很貼切,而每個人的故事也很奇妙」。

她表示,家長可以透過故事帶出價值觀, 例如是信、望、愛這些公教價值, 「故事是看不見的,需要聆聽,深入了解內容才能體會箇中奧妙」。她指出,說故事需要有準備,應側重於所帶出的價值觀多於故事內容,故她堅信為家長提供適切的說故事訓練也有助育兒。

她指每個故事也能觸動孩子美善情感,家長可先發掘重點,說故事時加以著墨,過程中帶出情意、互動,讓兒童感受角色或由他自行選擇,代入角色後由兒童決定故事情節。「講故事絕對是小朋友人生中的天秤及參考書」, 亦給予家長機會與孩子一起發揮創意和想像力。

有見學生面對許多壓力,她於本年初設立傾心及啟導服務 ——「點滴信箱」,讓七至二十五歲的兒童及青年透過書信與「點滴天使」交流,抒發個人情緒和經歷;現在有一百位心理學家及輔導員擔任點滴天使,成為學生的同行者。

她說成立信箱後一個月收到三十多封來信,以小二至小五學生為主,「半數學生表示面對學業及考試壓力時無所適從,希望點滴天使助他們達成願望」。她說,香港教育制度過於著重成績,常令兒童產生挫敗感,故此更需要在其成長階段提供支援。

回想自己當年會考只得八分,莫萊茵認為「成績不代表有多少成就」。從十七歲工作至今,她已建立幼教專業發展所長,更以推廣故事教育作為自己的使命。(高) 

  • 新學年開始,莫萊茵將為公教報《喜樂少年》撰文「我的故事銀行」—— 編者

 


 

一、父母如何透過故事教育、認識孩子? 

  • 先從選材入手,選擇一些按孩子的生活經驗及心智程度,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遭遇或不同人性的故事。
  • 故事要緊守啟發孩子心智成長和正面人格的原則。
  • 故事人的演繹與互動都需要具人性化和性本善的引發功效。

二、如何讓孩子喜歡聽你說故事? 

  • 以純真的心、小朋友的語言與聽眾同等地交換情感、投入故事。
  • 說故事人須具愛心與道德,要知道故事是教育媒介,故事人說故事的目的是打開聽眾的心智,讓情感和同理心引發他們對日後解決困難時,更能有愛的基礎,做出人性化選擇。
  • 適量 ── 每次說一個情節中的同一情感時,以最多三次描述為上限;適度 ── 把情緒一步步說出,當小朋友有回應時,就可以停止。

三、故事人如何以「講故事」作為教育的力量,為聽眾帶出多角度元素、思考效果及新的感受? 

  • 提出問題,包括是非題、選擇題、開放式問題,來引發對事情及人物感受的思考。
  • 描述情境或以身教題目之提問,引起聽眾投入情緒 /同理心在角色中。
  • 讓聽眾參與在角色的正向行為 /語言內
  • 回應聽眾以強化其價值觀。

•資料取自莫萊茵公教報專題文章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