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天使】祈禱之旅

期數
3781
刊登日期
2016.08.05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8 月 07 日

「環保是急切的事呢!」……但誰願意犧牲眼前的享受和舒適呢? 

「環保由國家元首、環保分子去做啦!我這些小市民,怎樣環保也沒有作用。」……有誰願意身體力行去愛護地球呢? 

「水已污染。我沒有飲水喉水,只飲蒸餾水!」……有誰給窮人一杯潔淨的水呢? 

「空氣質素好差,我要移民, 離開這裡。」……有誰為貧窮人看守他們的家園呢? 

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下簡稱「通諭」),提倡「整全的生態」觀、實踐「生態歸依」,現在就讓我們開始這歸依的祈禱之旅。

(一)懺悔

上主,求祢垂憐。

教宗在「通諭」開首,就引用宗主教巴爾多祿茂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為傷害這個星球作出懺悔,因為我們對『小生態環境』都曾造成或大或小的傷害,我們都曾損害受造物的外貌和毀壞它們。」(8節) 

——我們因著過度的消費、急速生產的步伐,於是浪費或污染了地球的水源、土地和空氣,以及損壞它的生命,最終引發生態災難。

—— 我們漠視了最貧窮的人民。當破壞地球環境後,窮人是最不能保護自己的一群,他們不能獲得清潔的水源和空氣,也沒有足夠的物資去抵抗生態災難。

(二)創造天地的福音

主,請光照和培育我們的良心。

在創造之初, 人類本身就是來自「大地的灰土」(參閱創二7),我們的肉軀是由地球的元素構成,我們呼吸的是地球的空氣,我們賴以生存和獲得滋潤的是地球的水(2節),我們都是主的創造、是兄弟姊妹,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連。

在創造後,天主給人類一項愛的使命:他作大地的管家,看守主的樂園。從此,人類對萬物就負上非凡的責任。可是,我們不意識到家園受破壞,往往是人對人的冷漠所造成的結果。我們粗暴對待受造物的行為亦違反人性的尊嚴( 90 節)。

(三)光榮及感恩

上主、天主,祢實在是神聖的,祢當受讚美。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是我們的母親及姊妹,大地給我們生產出繽紛的花草和果實」(1節) 

「我們應感謝上主的恩賜,世界不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世界充滿著喜樂的奧秘,需要帶著愉悅和讚頌來默觀。」( 21 節) 

「其他受造物的終向不在我們手上,相反地,萬物是藉著我們並與我們一起走向天主——我們的共同目標。」( 83 ) 

若我們如同聖方濟一樣,以手足之情對待宇宙萬物,那麼「聖、聖、聖」之聲必定響徹雲霄。

(四)逾越和共融

主基督,幫助我們如同天父, 對人、對萬物也滿懷慈悲。

教宗在通諭中,以感激之情「肯定科技為改善人類生活所作出的貢獻」,但亦指出人類利用科技(102-104),過份以自我為中心,視他人和大自然為純粹物件, 造成操控形式。(116,123) 

基督的苦難奧跡啟示我們, 要把自己及整個受造的世界交付給基督的救贖,因著與基督的結合, 我們融入祂的十字架奧跡中,這份「愛與犧牲」的力量,使我們走出自我,在生活中重建與主、與人、與萬物的和諧關係。教宗勉勵我們「要以溫柔、憐憫及關懷的心腸待人,那麼與大自然密切融洽的情懷才可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及生活之中(參閱91 )。

(五)派遣和使命

主,請派遣我。

不少人看保護地球,都是從「人類本位」去計算成本和效益。教宗提出從「信仰的默觀視野」出發:「為有信仰的人而言,我們不是從外面觀看世界,而是從內裡, 意識到天父已把我們與眾生連繫起來。在發展我們個人和天主賦予的能力時,生態歸依也推動我們發揮更大的創意和熱忱」(200)。

主,我們願意有意識地度淡泊有節的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主,我們願意再次重拾彼此相依的信念,對他人和對世界共負責任,做良善和正直的人 (參閱229)。

•教友總會撰文╱教區《願祢 受讚頌》研習小組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