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製作「慈悲之路」
(本報訊)一群愛好藝術的公教青年製作裝置藝術「慈悲之路」,透過十四幅作品分享「神哀矜」和「形哀矜」的慈悲精神,響應慈悲禧年。
信徒小組「聖路加會」(暫譯自「The Guild of St. Luke」)七位曾修讀藝術或相關課程的成員,創作了七幅講述神哀矜和七幅表達形哀矜的作品「慈悲之路」,現正於堅道通往主教座堂的樓梯旁展出 。
該展覽獲教區慈悲禧年專責小組支持,湯漢樞機於七月二日主持祝福禮。湯樞機致辭時強調藝術能為宗教服務,他指西方人受希臘文化影響,「為藝術而藝術」,中國人則「為人生而藝術」,基督宗教亦推動藝術,為人生與宗教服務,這個配合禧年的畫作「慈悲之路」,則為路過的人帶來提示及形神兩益。
這些作品採用繪畫、混合媒介及行為藝術等形式,參觀者可由樓梯往上行開始觀賞七端「神哀矜」,以預備心神前往聖堂;下行方向的七端「形哀矜」,則鼓勵教徒離開堂區後分施慈悲。
有分參與創作的信徒青年陳智游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她指慈悲之路透過當代藝術的表達方式展現禧年信息。
發起上述小組的陳智游於祝福禮當天對本報說,她兩年前參與韓國亞洲青年節時,看到在明洞主教座堂的堂區中心恆常設置藝術展館,「原來藝術也可以把天主的信息傳揚,自此便把這事默存心中」。後來她與一群同樣熱愛藝術的信徒組成藝術小組,期望把當代藝術創作結合信仰, 以及日後到各聖堂巡迴舉辦藝術展,「藉以善用天主賜給人們藝術的才能,推動福傳」。
該小組神師、參展者伍維烈修士同日說,他喜見青年以藝術表達與天主的關係,展現信仰。伍修士十一年前在美國耶魯大學修讀宗教與藝術課程,這次透過創作分享所學,他在作品簡介中指出,「藝術製作是祈禱的方法之一,藝術作品可從視覺宣講信仰」。
另一參展的藝術家楊承謙七月五日說,他透過作品分享自己心目中的慈悲精神,以藝術實踐信仰。他以抽象圖案表達「饑者食之」及「解人疑惑」,其中一幅的創作靈感來自他跟隨獻主會神父到街頭派飯給露宿者,從而聯想到分享精神。他以圓形圖案比喻分享,「作品的圓形圖案重疊,解作每人按能力作分享」,他期望讓觀眾反思與人分享的真正意義。(明╱高)
「藝術遇上慈悲」將於八月六日至廿一日在主教座堂舉行畫展;六日下午二時舉行開幕禮,廿一日三時半舉辦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