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主
宗座正義和平委員會今年七月十一至十二日舉辦研討會,並於會議結束時發表總結文件──《超越冷漠全球化:邁向更兼容的經濟》。文件強調,人們必須重新檢視全球經濟結構所建基的論點,才能令這結構有效且實事求是。
兩天的研討會主題是「全球福祉」,它指出現有世界經濟體系未能結束貧窮和排斥,亦因而變得不切實際。
文件雖讚賞現代經濟體系在創造就業、醫療、傳播,以及社會流動等方面帶來種種好處,但也指出體系偏離焦點,因它只被視為賺取金錢和利潤的經濟工具,未有著眼於人類的福祉。
文件認為要將經濟模式實際應用於現實中,須將重點放在促使人類維持美好的生活上;它又指出,群體的社會性結構顯示人類可以在不同企業發揮創意和積極面,這清楚顯示普遍人的假設──人類純粹是經濟生產機器過程的一部分,而非經濟生產存在的基本理由,是錯誤的。
研討會亦總結出,所謂的「經濟民主」乃建基於一個假設,就是其所依存的經濟環境一如自然環境般,需要多元化才能生存並蓬勃發展。
現代經濟體系由牟利的企業、合作社、非牟利生產機構、銀行,及商業和社會活動等組成,這一切應當以分擔並促進人類福祉為共同目標,在運作上互相協調。
然而目前經濟體系缺乏有效規管,以保護賴以維持健康社會所需的生物多樣化,並讓人得以其身分獲得長足的發展。
在這背景下,研討會讓宗教有機會發聲,因為研討會認為,經濟思想的重要元素必須建基於人類彼此分享同一願景。
文件指出,「如果我們的行動沒有不問賞報的高尚品德及合乎道德的判斷標準所指引,任何結構上的改革也不能帶來正面效果」。
文件認為在這個領域內,宗教必須發聲,這並非要否定現今運作已久的全球經濟金融制度,而是希望將這個制度推展向前,轉化人心。
教宗方濟各在日常講道和談話裡,均談論過目前的經濟狀況。雖然部分講話內容惹來批評,甚至被形容為無知,但他提出的尖銳問題亦教人深思。
任何發展不可或缺的,是在向前邁進的同時能夠輔以正確且尖銳的問題自省;而經濟活動方面,一如任何其他人類活動,宗教問題必須是發展一部分,因為其核心與人類的福祉和尊嚴有關。任何經濟制度須以此為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