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臨床遺傳學醫生鍾侃言

期數
3676
刊登日期
2014.08.01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8 月 03 日

臨床遺傳學醫生鍾侃言,為患有罕見疾病的病人尋找疾病的根源,使他們得到適切治療;他同時進行醫學研究及教學,讓更多罕見或遺傳病的病人受惠。他說,信仰鼓勵他勇於面對工作,亦視遺傳學的職務為信徒使命。

現時長駐香港的臨床遺傳學醫生只有兩位,鍾侃言便是其中一人。行醫十四年的他原本是兒科專科醫生,二〇〇八年獲香港大學醫學院派往多倫多的病童醫院(Canadi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修讀三年遺傳科,一〇年回港後,擔任香港大學醫學院遺傳科醫生。

鍾侃言是香港大學醫學院的臨床遺傳學醫生,負責臨床診斷、研究及教學工作。擔任遺傳科醫生四年來,接觸超過一千五百個家庭,當中包括有只在全球出現過一至三宗的罕見病例,他解釋,雖然現今醫學界已從人類身上找出二萬五千種基因的改變,但基因與基因之間的互動、基因與環境之間的改變仍需要時間去掌握。

他稱自己為「最無經驗的醫生」,因為遺傳病非常複雜,加上病例少令醫生缺乏相關經驗,故此他很重視國際上的醫學交流,取得病人同意後將其病歷與海外的遺傳科醫生討論。

不過,即使已掌握病情,有時香港未必有相關的遺傳測試,需要把樣本送到外國,且費用高昂,單是一次檢查約需二千元美金。

他分享一個患有心臟衰竭的男童的例子,他接手時男童情況已非常危急,他懷疑男童患有努南氏症候群(Noonan Syndrome)的遺傳病,但檢測要送到外國進行,可惜當他為男童籌募醫療研究費用及等候檢測結果時,病人已告不治。「即使兒子已死,但男童的母親仍很感激我們,因為我們找出病因,令她及家人得以釋懷。」他說,儘管有時未能找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法,當找出病因,對病人及醫療團隊也有鼓舞作用。「斷症是我的職責,不只是為了病人,對其家族亦起了預防遺傳病的作用。」

鍾醫生另一項工作是為患罕見疾病的病人申請撥款,幫助病人支付高昂的遺傳檢測費用,「我要寫好每份撥款申請,遞交後還要等候一年才得知結果。」他認為雖然這些罕見疾病的檢測費高昂,但可以幫助有需要的病人減輕經濟壓力,同時亦作為日後這方面疾病的醫學發展及參考用途。

鍾侃言中學就讀聖若瑟書院,在校園的宗教氛圍下,年少時雖未信教,但已養成上教堂的習慣,「後來我在多倫多讀書也不時到聖堂祈禱,靈性上的支持有助我減壓。」回港後他開始慕道,於一三年領洗。

工作性質令他經常要面對生離死別,有時也會感到愛莫能助,「當我已盡力為病人治療,但仍難以控制病情時,自己也承受壓力,幸好信仰的支持助我繼續面對。」

「非引導性、不判斷」是遺傳科醫生須遵從的誡條,鍾醫生認為這專業操守亦合乎在信仰方面,「聖經教導人,不論那個人做了甚麼壞事也不要批判他,人有其自由思想和選擇,信仰教導提醒我行醫時應有的態度。」(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