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信友參與公共事務
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在七月二十二日發表有關選舉的牧函,其中表示近年來,教會的社會訓導極重視信友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湯漢樞機提到九月四日舉行的立法會選舉時說,香港特區經歷了政改的動盪,對民主政制有強烈訴求,還有一大堆懸而未決的社會困局,儘管如此,基督徒都不應感到絕望。
湯樞機說:「因此,我敦促你們,要把立法會選舉視為推廣社會福祉的一個契機。」
當教徒將會在選舉中投票、有些信徒競選議席之際,教會同時亦應該關注特區的選舉和政治進程。
在二十世紀中期,時任的澳洲聖公會古爾本大主教博格曼(Ernest Burgmann)這樣形容當時的普遍想法:教會應該把政治和商業視為與信仰對立的學說,與之保持距離。古爾本於一九四二年被納入澳洲首都坎培拉。
然而,博格曼大主教本人認為:「如果教會對現今的政治和商業不表達意見,那麼,教會只會對一些亟需基督光照的事情沉默。」
談到基督徒在政治範疇上的角色,這位聖公會大主教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認清處境,只談良好意願,作用不大,「基督徒可以處理的是指導商業和政治操守的原則、財產的用途、一個人受到重視的方式、組織每一個社會時的目標和理念」。
他認為,教會應當是一所學校,致力於栽培具先知的觸覺;並釋放人們的心靈,以啟發每個新世代的藝術、文學和文化。
博格曼大主教對上個世紀澳洲政治和社會狀況的分柝,同樣適用於今天的香港。他目睹澳洲的創造力衰弱,並且形容當時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想像力僵化,輿論只屬一些沒人聽、沒人信的陳腔濫調。
這位具爭議的主教因為公開批評他口中的「曇花一現政客」,被媒體冠以「紅色主教」的綽號,可是,更為貼切的稱號可能是時任國會黨鞭古勒特(Jo Gullett)於一九五四年所起,指博格曼「是一個愛管閒事的牧者」。
這位「愛管閒事的牧者」要是更長命的話,定必高興聽到教宗本篤十六世和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講話。本篤表示,教會必須藉著理性討論,在政治和公共事務上發揮本分,從而喚醒精神力量,因為沒有這力量,公義不彰;同樣,若望保祿說過,共用財產權利高於私有財產權利,因為一切物品是為眾人而設的。
正如湯漢樞機所指出,堂區應該鼓勵信友積極參與投票或競選活動,但是,教會也必須努力促使堂區成為培養信友的地方,使信友能夠發揮先知的作用;堂區也要致力於釋放信友的心靈,使他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啟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