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終身奉獻的慈幼會潘銘智修生

期數
3782
刊登日期
2016.08.12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8 月 14 日

樂知天命、風趣幽默、深受青年愛戴,內心充滿愛和喜樂,這正是今年八月十六日作終身奉獻宣誓的鮑思高慈幼會潘銘智修生。

與主相遇 改寫故事

潘銘智在非公教家庭長大,聖母是他信奉天主教的啟蒙老師,還記得那所幼稚園設置了聖母岩,當時小小年紀的他,卻不期然地堅持要求入讀慈幼會聖安多尼學校。慈幼會常言道,聖母帶領每一個學生入讀慈幼會學校,他亦深信是聖母將他放在這裏孕育成長。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天主早已播下聖召的種子,那時他根本意識不到。從不喜歡祈禱的他,卻偏偏被老師安排帶領信友禱文、讀週訓,並開始接觸不同慶祝的瞻禮。因緣際遇,在朋輩介紹下參加安多尼聖堂葡萄園善會、慕道班及研經班。日復日,他於別具意義的日子千禧年之前(一九九九年),以最後一批慕道者的身份領受洗禮。

潘銘智的初中生涯,除了上學外,平日的活動都在聖堂中渡過,特別是在堂區擔任平日及主日彌撒的輔祭。這些都引起他對天主教的好奇心,並曾扮演神父開彌撒,近距離接觸神父,他渴望成為神父之心與日俱增。無疑,小學的宗教氛圍、在堂區做輔祭、接觸神父,對潘修生的聖召產生了微妙的關係,播下很好的種子,茁壯成長,令他在人生遇到任何突如其來的事,都會不期然地往神父的方向去思考。他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耐心的天主一直默默地看顧著他,並在適當的時候便暗暗推了他一下:「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派你們去結果實,去結常存的果實。』」(若 十五 16)

慈幼會特質 與鮑思高結緣

回顧整個聖召歷程,潘修生正值青少年踏入人生關鍵的階段,就在十七歲中六那年的一天晚上,在毫無準備的機緣下,相信受著聖神的推動,他與慈幼會的林仲偉神父表示希望「做神父」,之後作了一些定期的面談,同年,他被介紹進入備修院。

身為家中長子,離開家庭踏進備修院,並不是每位父母能即時接納的。他由衷地說:「感恩父母給予我很大的自由度。備修院就是體驗慈幼會的生活,這兒是豐富、充實、喜樂、使人從不厭倦,適合青年人生活,更適合我向前行這段生命的歷程,發揮自己。」天主帶領他走過每一天,在喜樂中,彼此歡笑;在挫折中,彼此扶持;在困難中,彼此祈禱;在團體生活中,彼此包容;在使徒工作中,彼此合作。

備修期間,繼聖母之後,潘修生與一位重要的聖人結緣,更奠定了他在德行年齡的終身抉擇──就是會祖鮑思高神父。鮑思高神父熱愛青年,在慶禮院與青年一起相處。同樣,潘修生很喜愛接觸青年,與他們一起經歷,中四至中七時參與朋輩輔導,中六那年更負責中一領袖計劃,幫助中一同學融入校園,喜愛接觸成績、品行稍遜的學生。此外,他引述鮑思高神父的一席話:「我看到的不只是囚犯,卻是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良好公民;看到的不只是街童,卻是可以成為熱心教友的孩子。我希望去救救這些青年遠離黑暗,我應該為他們做一些事情!」當時社會問題嚴重,很多青年流浪街頭,不務正業,在監獄浪費青春及生命。這情境令他聯想到當年在堂區參與輔祭的時候,曾有小輔祭因犯事而入男童院。他惋惜地說:「我感到很心痛,如果當年我和這小輔祭成了好朋友,相信他不會有這樣下場。」再者,最令現今父母發人深省的是,鮑思高神父提出的「預防教育法」──這是他以前聞所未聞的方式,評價青少年的獨特之處,並運用「理智、宗教、仁愛」的方式教導,幫助最貧苦、最被社會遺棄的一群青年去成長,打破了當時以羞辱說話訓導青年人的不良社會風氣。

從偉大的會祖鮑思高神父的生平,了解他喜歡與青年相處、助青年返正途,以及透過預防教育法,讓青年感受天主的愛和喜樂。潘修生正正被鮑思高那份愛無懼的精神深深所吸引、啟發和深化,與他對服侍青年熱切的心緊緊地扣在一起,更是他渴望向青年所表達愛的具體方式。

天主對青少年慈愛的標記

潘銘智修生將於今年八月十六日,在九龍鄧鏡波學校進教之佑堂,進行終身奉獻宣誓。慈幼會會士的聖召,是用一生人去守望青少年,接受考驗到最後一刻,直到生命的終結。此外,他亦於香港大學修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學士課程,盼望以不同身份繼續在社會服務,深信對接觸青年人有很大的幫助。

「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六36)這是潘修生最喜愛的聖經章節,亦是他發永願選取的聖經說話。這席話警醒了他:「耶穌是我聖潔的導師,開啟我智慧的人,願每人培養出一顆服務青年、熱愛青年慈悲的心。天主愛我,我便要愛青年;像耶穌,為愛而犧牲;像鮑思高神父,青年我為你們而學習,為你們而生活。鮑思高神父是我的模範,盼望每遇見、接觸的青年與我相處時能感受到天主的愛。」

潘銘智在學業、家庭及信仰道路上滿有恩典。然而,面對青年的路卻困難重重,他希望能學習謙卑,放低自己;學習聆聽,建立朋輩關係;學習分享青年的痛苦,建立同理心,如何明白他們。將天主的愛和喜樂帶給他們,這是天主給他的挑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