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荆】全心信靠
多月前,曾到波蘭華沙朝聖,在那裡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中央豎立了一個巨型的十字架。當年,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當選教宗後首次回國,便是在這個十字架前與十多萬的市民一同獻祭。最終,人民全心信靠上主,得到了天主賜與的恩寵,國家亦得到適當的發展。波蘭亦成為歐洲其中一個天主教信仰發展得相當成熟的國家。其實,他們並不是沒有面對困難和挑戰,但由於對天主的依賴及堅定的信德,他們才能歷劫重生!
這個主日的福音描述了「步行水面」的記載,主耶穌為能獨自祈禱,於是遣發祂的門徒先乘船往對岸。但是,當他們在船上,由於吹著逆風,於是受著波浪的顛簸(瑪十四24)。在這麼惡劣的境況下,「耶穌步行海上」(瑪十四25)。可惜,門徒見到主耶穌在海面上步行時,卻相當驚嚇:「是個妖怪」(瑪十四26)。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上、家庭中、人際關係裏,亦會有顛簸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無助、恐懼、顫抖,但天主卻以不同的形式、透過不同的人物,向我們顯示祂的扶助。但是,我們時常只會選擇我們願意接受的方法或意見,對一些可行但不是自己喜歡的可能性卻視為洪水猛獸!因為人喜歡生活在「舒適區」內,對未能適應,或不明朗的可能性多不加以接受。但是,當形勢確定後,情況便會轉變!
面對門徒的恐懼,主耶穌對他們確定自己的身份,以穩定他們的內心:「放心!是我,不必害怕!」(瑪十四27)主耶穌一聲「是我」,一方面向門徒確定自己就是他們的師傅;另一方面,這句說話卻包含著一份啟示的真理:「我就是!」如同在出谷紀中,天主向梅瑟所作的啟示:「我是自有者」(出三14)、亦好像依撒意亞先知所言:「我,上主,是元始,與最末者同在的也是我」(依四一4)。正因為主耶穌以聖經的話宣認祂的神聖性,門徒便能聽懂祂的話:「有耳的,聽罷!」(瑪十三43)主耶穌在這神聖的宣認中包含著一份愛與關懷:「放心⋯⋯不必害怕」(瑪十四27),這便是我們能走出「舒適區」,甘於冒險的動力。每個人均需要別人的支持、鼓勵及關懷,若我們能體會到家人及朋友以愛同行,我們便能克服不少的困難及挑戰!試想想:一位初生嬰孩學習爬行時,父母常在前面引路,作他的吸引;一位病人在他接受治療的苦痛時,若有家人或朋友在旁邊鼓勵,必定能更堅強。
伯多祿為能使自己走出恐懼,並明認主耶穌,他要求主耶穌讓他能步行水面:「主,如果是你,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裏罷!」(瑪十四28)其實,伯多祿的要求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天主,如果你能答允我某種渴求時,我便信你!如此,我們的信仰基礎並不穩固。當我們仍然依靠上主時,我們仍能穩步向前;但當我們開始著意個人的得失時,信仰或許便會失落了。正如伯多祿在注視著主耶穌時,他便能在水面上行走,但當他有所懷疑時,便下沉了:「但他一見風勢很強,就害怕起來,並開始下沉」(瑪十四30)。這正是我們生活的反映:在面對一些自身難以解決的困難時,亦同樣會產生疑惑!為甚麼天主會容許這些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究竟有甚麼意思?「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哪!你為甚麼懷疑?』」(瑪十四31)
面對這一切,我們應謙遜地接受自己的有限,且要接受天主的救援。我們在天主的創造中是如此渺小,當然不可能參透創造主的一切玄機。但我們確知祂的慈愛常與我們同在:「祂的名字是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瑪一23)。正如主耶穌伸手將伯多祿由水中救出,主耶穌亦在苦架上張開雙手,將我們擁入祂的懷抱中,以祂的純愛治療我們一切的傷痕,好使我們能以愛還愛。因此,我們應懷著虔敬,全然信靠的心,明認主耶穌為主:「你真是天主子」(瑪十四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