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禮儀聖事部」通函:
禮儀聖事部於二○一四年六月八日五旬節,頒布有關羅馬彌撒中「平安禮」的通函,基本上針對三個問題:
- 羅馬彌撒中「平安禮」的意義
- 糾正濫用「平安禮」的陋習
- 「平安禮」的意義要伸延於基督徒的生活
一、羅馬彌撒的「平安禮」,有別於其他禮儀傳統。
羅馬彌撒的「平安禮」,受若望福音的啟發,即主耶穌在晚餐中向門徒應許他的平安(若十四27),並在復活後顯現給門徒時,把他逾越(死而復活)的「平安」賜給了門徒(若二十19—23)。
故此,羅馬彌撒便把「平安禮」置於聖餐祭當中,作為領受共融聖事前準備的一環;今日是在天主經之後、擘餅之前,作為領受主賜的「平安」之恩,好能在「平安」、「共融」和「愛德」中,領受共融聖事。
至於羅馬禮以外的其他禮儀傳統,則受瑪五23—24的啟發:「你若在祭壇前,要獻你的禮物時,在那裡想起你的弟兄有甚麼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裡,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故此,「平安禮」被置於舉行聖餐祭之前,作為準備聖餐祭的一環,重點是彼此「和好」,以獻上聖潔之祭。甚至「米蘭禮」更直接了當,在獻上餅酒之前,以瑪五23來邀請會眾彼此和好、互祝平安。
事實上,羅馬彌撒中的「平安禮」,原來是在基督聖體聖血內共融合一的表現。羅馬彌撒的傳統,「平安禮」與擘餅及把一小塊聖體放入聖血有關。五世紀,教宗依諾森一世時,「平安禮」已被置於感恩經之後、領聖體之前。八世紀之前,一直到一九七○年,都是在領受共融聖事前,把一小塊聖體放入聖血的過程中,主祭說:「願主的平安與你們同在」,再行「平安禮」。這可追溯至第二世紀依勒內(125-202年)時,教宗便把他祝聖的聖體,送往其他主教放入聖血中領受,以示在基督內的共融。繼而,歷史中,執事把主教所祝聖的一小塊聖體帶到各堂區,就在堂區舉行彌撒中,領聖體聖血前,由司鐸放入聖血,好讓領受共融聖事者一起領受,以體現「我們所祝福的那祝福之杯,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身體嗎?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格前十16—17),標示著與主教和整個教會在基督內的共融合一。可惜,後來這儀式漸漸失色。先沒有從主教彌撒中,請來一小塊聖體,而是將上次彌撒的聖體放入今次祝聖的聖血,以示聖祭的延續;後更沒有把上次彌撒的聖體放入今次祝聖的聖血,而是把今次祝聖的聖體擘一小塊,放入今次祝聖的聖血,又在默念經文中,意會為基督「體」「血」的合一(復活);最後,在一九七○年的《羅馬彌撒經書》中,更把「平安禮」放在擘餅之前,顯得與擘餅無關。故此,今日羅馬彌撒的現況,多少模糊了羅馬彌撒「平安禮」的豐富含意,也助長了信友的誤解,值得反省。
二、面對目前信友,甚或神職人員,對羅馬彌撒中「平安禮」的誤會,及引來一些混亂,這通函為糾正濫用,遂頒下指引,如:情況不能控制時,刪去信友的互祝平安;不許加入「平安歌」;信友不許離開座位;司祭不許離開祭台;在婚葬、發願或其他聖事,司祭也不可離開祭台去「恭賀」、「祝願」、「慰問」當事人;各主教團要重訂互祝平安的方式等。
在這麼多「不許」之後,再回顧一九七○年前羅馬彌撒中「平安禮」的儀式,或者會在牧靈上有點啟發。當時,在天主經的延續經求平安時,主祭便擘餅,繼而把一小塊聖體放入聖血,向會眾說:「願主的平安常與你們同在」,然後唱或念:「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賜給我們平安。」主祭默念:「主耶穌基督,你對宗徒們說: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繼後,如互祝平安,則主祭先親吻祭台,再順序以擁抱方式,把平安傳與襄禮等。這做法,顯示不是人間的「互祝平安」,而是與復活的主(祭台及在祭台上的聖體聖血)親吻平安後,再把復活主的平安傳遞開去。只不過,當時只限於襄禮者而已。
事實上,雖然其他禮儀傳統是在聖餐祭前祝平安,但也強調「平安」是基督的恩賜。拜占廷禮彌撒中的祝平安也雷同羅馬禮:每位共祭者都先親吻祭品祭台,再順序互相親吻。源自敘利亞的傳統,主祭先把手放在祭品上,再伸向教友,同時說:「願主的平安與你們同在」,以顯明這平安是來自基督的。同時,是主祭以互相合掌的方式,把主的平安,傳給襄禮,再人傳人的從祭台間,傳給會眾,會眾也以互相合掌方式傳給各人。
故此,面對目前羅馬彌撒「平安禮」的處境,為保持羅馬禮高貴簡約克制的特色,實在更好由主祭或執事強調這是來自復活主的平安,說:「請大家互祝主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的平安」,而會眾則只與鄰座的信友互相點頭或握手,同時,彼此說:「主的平安與你同在」。
三、這通函在結語時,強調要把「祈禱律」、「信仰律」,伸延於「生活律」,並強調我們要活出真福八端的生活,成為締造和平的人,及「和平」的使者,好能在彌撒禮儀中,予以慶祝,及獲得力量。這可說是生活的禮儀神學,而不停留於「機械式」的「儀式」。故此,引以為鑑,教導彌撒中「平安禮」的靈修生活和社會責任是必須的,且是刻不容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