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堅持:以人為本
教宗方濟各先後提出兩項優先應對的議題,分別是氣候變化和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他認為兩者之間關係微妙,密不可分。這一點教宗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已有論述。
通諭指出:「若我們承認大自然的價值和脆弱,同時也意識到天主賦予我們的能力,最終,我們可將物質進步永無止境的現代迷思拋諸腦後。天主交託給世人照顧的脆弱世界,正挑戰我們該如何設計出明智方法,去導引、發展及限制我們的權力。」
大部份氣候變化懷疑論者都同意,人類活動會促進他們所謂的自然氣候週期,然而,甚少氣候變化懷疑論者正視教宗方濟各對無限經濟擴張模式的質疑。
教宗多次反駁工業領袖和金融人士,拒絕接受他們的主張,即改善窮人生活的唯一方法是加大拓展市場──這既能讓窮人得到更多,而又不會令既得利益者蒙受損失。
教宗不能接受這說法,他認為如果要讓地球的生命──一切生產物料的源頭能夠延續下去,人們就必須限制經濟活動;至於要紓緩窮人的苦況,就必須借助更公平合理的財富分配方式去解決。處於經濟底層的人士都會讚賞教宗的論調,但是經濟上層的少數人士卻不以為然。
在歷任教宗當中,教宗方濟各獨特之處在於其背景。他並非來自高度發展、法制嚴謹的歐洲,而是來自阿根廷。在歐洲,財富分配是通過市場調整和監管而成;在阿根廷,法治仍似乎遙不可及。
但教宗方濟各最清楚不過,其家鄉的市場監管水平遠比那些採用歐美法治模式的地方更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他又質疑其他不是從窮人角度出發的建議,都有可能對窮人不利。
從許多方面而言,電腦年代精巧的計算模式經已把經濟學從昔日的社會科學,轉化為一門更接近自然科學的學科。今天,經濟學家預測經濟時的口吻,猶如物理學家談論實證量度地心吸力方程式那般確鑿無疑,然而卻未有關顧到「人的因素」,即教宗認為應該是任何經濟規劃最終決定的參照點。
教宗與經濟無限擴張支持者爭論的重點在於,教宗認為經濟學應恢復為一門社會科學,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而非金錢數據。
教宗深信,人們在計算經濟時必須緊守一條底線,那就是經濟、社會和社會因素之間的平衡,否則我們都可能會自取滅亡。當然,身在高位者仍可以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