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還是上班
投入神學培育工作近十年, 卻在去年才首度在堂區擔任慕道班導師。一腦袋的神學遇上一群慕道者,腦震盪得很。終於,慕道者成為新教友,我也想分享一下,我在這個慕道過程的一點得著。——引言
別人知道我教過教理班、教過神學、教過各類培育課程, 當我說上慕道班很難, 大家都會說:你沒有問題﹗你知道這麼多。
問題是:這與知識無關。
按照今天慕道班的進程, 大概上到兩三個月,就舉行收錄禮,行過收錄禮,問道者就是慕道者。別小看這一字之別,它真的反映到現實。在收錄禮前,容或會有一些對信仰天主教有理性上的懷疑, 所以他們會問道; 收錄禮後, 這樣的人一般都絕跡了,餘下的,就是仰慕真道的人,也就是慕道者。
這就是我覺得最不容易掌握分寸的地方。慕道者就是一群有足夠決心但沒有足夠認知的人, 正準備領洗。在收錄禮後,大部份的慕道者,實則上就是準備領洗的了,無論他們對天主教知道多少,無論他們對信仰這回事的認知是怎樣,他們都義無反顧, 走向領洗。
在這情況下,究竟慕道班導師,是一個信仰知識的傳達者, 還是信仰團體的塑造者?這是我一年多裡,經常反覆思考,又沒有明確答案,並且舉棋不定的苦惱。
我覺得許多基本知識, 他們需要知道;但是在教授的過程裡, 他們聽講的神情, 以及後續的重溫,都讓我知道,教十存一,並非誇張的說法。要用甚麼方法,讓一群對天主教信仰本來沒有甚麼認識的人,能夠掌握基本的信仰呢?這倒讓我明白,為甚麼有人主張要背書了。
另一方面,如果期望這一群慕道者能夠成為信仰路上的好夥伴,在相聚一年半後,繼續組織小團體,彼此互相扶持,做導師的,又要多花時間讓他們建立關係,引導他們成立團體的基本要素等等。
究竟慕道班導師,是一個課程的導師,只管完成這個班,同學仔可以升班,後續的事就「別問他是誰」,還是說,導師其實是在組織培育一個信仰團,希望大家領洗後, 在風雨中彼此擁抱,繼續走信仰路呢?
我還在思考中。
•系列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