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個人健康管理
自今年五月中離開服務十五年的公立醫院精神科工作崗位,建立另一個新的工作平台,初期因為求診人數還未太多,所以有些空閒的時間,除了運用這些時間整理新工作間的事情外,還開始反省自己的生活,包括生理、心理和靈性上的需要和健康。在時間充裕的日子裏,首先要照顧自己的生理健康,從前在公立醫院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多,下班後多數沒有餘力做運動,可能平日休息不足,週末的時間也感疲累, 更加沒有動力去做運動。日常診症時,醫生往往建議病患者需要定期運動,但他們總說生活十分忙碌, 其實作為醫生也覺得自己運動量實在不足夠。
因為從前醫院的醫生人手短缺,我計劃回去擔任兼職工作,紓緩公立醫院服務之緊張情況,申請過程需要接受職前驗身。那天,我站上電子磅上,發現自己的身高體重指標屬於過重範圍,是不健康的狀態。一直以來,我日常照鏡時不覺得自己過重,身邊也從來沒有親人朋友給我體重上的意見,但今天看着過重的數字,使我重新反省自己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發覺從前實在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只顧不停地工作,沒有停下來檢視生活。
今天,筆者開始將平日給病患者的健康生活小貼士,落實運用在自己身上,要為病患者樹立好榜樣,要做好自己,避免給人「能醫不自醫」的印象。首先,筆者為自己訂立了減輕體重的計劃,加倍注意自己的飲食,包括食物種類、脂肪含量、食量等,減少紅肉,增加蔬果。另一方面,筆者展開每天運動一小時的習慣,包括心肺功能和負重運動。過了兩星期後,深深體會到實行比說話困難,最重要的因素是決心、毅力和持之以恆的態度,也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影響,例如生活模式、環境因素、別人引誘等。開始計劃後,發現減輕體重很不容易,進展也十分緩慢,目前只有不斷努力堅持,向著標準體重的目標進發。
年輕時,不少人專注讀書拼搏,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賺取足夠金錢,普遍不太重視自身健康; 年紀大時,身體便容易出現不同毛病。生理健康,不會自然發生,需要付出努力來維持的,這應該是我們每天生活的重要項目之一。
• 作者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