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觀賞「死亡」

期數
3681
刊登日期
2014.09.05
作者
戚道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9 月 07 日

二〇一一年是我生命中「下沉」的一年,因哥哥及母親在半年內相繼離世!

在收拾兩位親人的遺物時,往往睹物思人,感覺茫然,常常流淚!內心對「死亡」的不安及恐懼不時浮現,但因很多殮葬的事務需要跟進,未能有空間處理內心那份對「死亡」的慌張、難過、恐懼及無助感!過往,我曾自豪因在基督教家庭裡長大,認為我比一般的天主教徒較懂得自發祈禱(不單是只誦讀經文)。但在親人離逝的那段期間,內心的傷痛、思緒的混亂竟然沒法開聲向天主祈禱,只能做到不斷誦念「玫瑰經」,令內心得到天主的安慰!內心對「死亡」的不安及恐懼促使我在信仰中尋求出路,可能當時我的信德較淺,我察覺到基督信仰對死亡的論述較超越性,教會的教導強調個人對天主的信賴及對來世生命的盼望等。我只覺當中未能仔細地回應死亡所帶來人與人分離的傷痛,當時我覺察內心未被滿足,對死亡仍充滿不安及恐懼!

天主教相信每一個宗教都含有真理,故鼓勵「宗教交談」。幸運地,我與香港大學任教的一位年青法師結緣,我邀請這位法師在哲學畢業論文中作個人指導,題目是「佛教的生死觀」。我選擇這個題目,是我體會到佛教對死亡的論述較細緻,似乎容易觸動自己(中國人)的心!在指導過程中,雖體會到佛教對死亡仍有超越的一面,但更重要是它啟發了我去「觀賞死亡」!事實上,死亡的痕跡無處不在,只是中國人的文化不願深入探討死亡。二零一三年在長洲思維靜院作個人避靜期間,當我在欣賞花朵盛放時,再細心觀察附近環境,同時有很多落葉及花朵在凋謝中,生死兩相隨!在避靜期間,感謝聖神的帶領及安慰,讓我聽到:「將兩位親人對我的那份無條件的愛,透過我延續到其他的人身上,兩位親人便活在永恆當中。」

回想這三年,自己內心所經歷的波動,竟然是過往修讀善終輔導,七十年代的古典理論所提及死者家屬的心路歷程。古典理論歸納出死者親屬所經歷的五個階段:死者家屬由起初「否認」到最終能「接納」親人死亡的事實。我還深刻記得由家中往殮房辨認遺體的那天,我從巴士上望出窗外,忽然覺得窗外所有的事物都慢下來,時間彷彿也跟着慢下來,剎那間我經驗到自己好像不屬於這個世界!我退休後曾期望到不同國家作深度的旅行,藉此擴闊個人視野,但自從親人離逝後,我天真地期望科技進步,有一天能讓我作「時間旅行」,回到過去陪伴親人飲茶及親口向他們說:「多謝養育之恩」。

畢彼特在電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當中有一句對白,迄今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無論我們願意或不願意,我們都會親眼目睹我們深愛的人先我們而離逝。」這句對白帶出一個簡單顯淺的道理,但可惜是一般人(包括我)只是明白,卻沒有作出相應的準備,去迎接死亡的來臨!迄今我對兩位親人仍十分思念,但心內已較接受他們的離去。經歷了親人的死亡,天主讓我更深入了解人生無常,要身體力行,珍惜及愛護身邊的親人及朋友。過往,我以批判思考主導感自豪,現在,我卻希望能像劉曉波先生一樣,能自豪地說:「我沒有敵人!」。陳日君樞機曾於二〇一一年的農曆新年間,送給聖神修院哲學部新生一句祝福語——「迎接失敗」!今年,我會寫下這句便可湊成一對——「迎接死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