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閒聊觀念史

期數
3681
刊登日期
2014.09.05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9 月 07 日

天下為公,當然是很美妙的理想,連孔子都說大同世界就是如此,但說這連聖人當位也做不到,歷史上最理想的,只是打了折扣的周公當道的小康。我猜,儒家之所以拿「天下為公」來說事,不過是思維框架的需要,要讓所謂的「王道」和「仁政」有個邏輯上的源頭罷了。在上者應以「天下為公」,未必在真實的世界裡能讓他們行的不是「天下為私」。把公與私這對概念抽象化,在真實世界裡,便可把一人一家或一群人的私偷換成天下的至公。中國式思維一向愛混淆抽象與具體的區別、道理與實在的區別,以至一本《二十四史》,儘管獨夫民賊不計其數,卻無不把龍座坐得頭頭是道。中國人的歷史證實,拿公與私的二元對立去說事,在現實世界裡,常不過做成了有話語權的一方,強奪了所有人的私。這些私的集合卻沒有變成真正的公,只成了某家某族或某群人在公字的名號下把天下在實質上私有化而已。日本學者溝口雄三有本小書《中國的公與私.公私》,就考證了這段中國人和日本人長期沿習的哲學公案是怎麼變換魔術的,對於這「變容」怎麼塑造了我們兩國人不同的國民性,甚有見地。可惜他說得太精到,沒幾個人聽得入耳。

如今人人愛說中國模式。的確,這種模式消滅了大多數人維護自身利益的正當性,自古都容易把一切人力物力如臂使指,不像西方那樣給分權和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弄得要做甚麼都眾口難調。但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並不見得穩定,漢和唐都曾大國崛起,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誇誇其談的「優越性」未必能真的應付外患或內亂。歷史是最好的借鑑,除非當事的那群人學得聰明點。

可惜歷來國人的思想武庫,談資只有孔孟老莊。孔孟好為王者師,諸子百家幾乎都是專為在上者圖謀的策士,我們從來沒出過如古希臘般以真相、真理的目標來上下求索,從現狀裡跳得出來的哲人。我猜不是我們不夠聰明,而是文化基因使然。也許在還沒有文字的巫風時代,我們的薩滿教也與西方諸文化不同,特色是短視、現實,不愛對根本發問,上上下下都想甜甜蜜蜜地混日子,好死不如賴活,主流都指向團抱在一起,好能在幻想中的「安定繁榮」裡苟活……這傾向一直就滲化在我們的血液裡。孔孟之道,不過是充分發展了這特色的學說,而與之抗衡的老莊不錯有回歸自然的傾向,但只善於簡單的類比和以極端個人化的感懷,作如詩般的超脫,這樣的詩意一到現實裡也極易給粉碎。往深層去想的人不是沒有,而是我們的文化對這方面的積累太少,局限太多,直到西學東漸才令有些人嚇了一跳,但大多數人還是以中國大有問題的基因去理解西方思維,而「公與私」和「競爭與壟斷」的糊塗賬,反映的只是一個側面。奈何?(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