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友關注立法會選舉參考
【續上期】
4. 財物的社會性,優先關愛貧窮人
湯漢樞機在2016年2月25日發給全體堂區的主任司鐸信函中,呼籲教友為全民退休保障祈禱: 「讓我們視社會上所有人士為兄弟姊妹,共同建設一個真正能夠惠及全民,並且能夠達至防貧效果的退休保障制度,讓我們在個人、家庭、社會層面,共同承擔、共負責任、共享資源。」
惠及全民的退休保障制度
民間社會討論了公共退休金保障制度三十年,推行全民退休保障是當務之急,目的旨在令為數不少的貧窮長者、節衣縮食的中產長者、在少壯時曾經參與有酬勞動者,因照顧家庭而留守家中的無酬勞動者、因不幸或種種原因而沒辦法參與有酬勞動者,能有足夠保障其衣、食、健康等社會生活條件的退休保障制度,度一個真正合乎人性尊嚴、沒有標籤的生活,而民間提出的全民養老金方案,經社會多年討論並經精算,證明切實可行。可是,政府扶貧委員會於2015年12月所提出的諮詢文件並沒有提供這些以社會保險的形式、多方供款並由政府推行的方案,卻提出以加個人薪俸稅、企業利得稅、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等來恫嚇市民不接受全民退保的制度,實有違政府分配社會資源的責任。
5. 團結關懷
「團結能協助我們正視「其他的人」無論是個人、民族或是國家── 不能看待他們如同是一種工具,帶有工作的能力和可以廉價剝削之強壯的勞力以及一旦失去利用價值時可任意拋棄的勞力,而應看待他們是我們的「近人」,是我們的一個「助手」(創二18-20),他們與我們具有同等的地位,同被天主所邀請來分享生命的筵席。因此,個人與民族的宗教意識的再覺醒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對他人的剝削、壓迫及毀滅是須排除的。」(《社會事務關懷》通諭,39)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個移民的城市,她的活力與成就,由本地居民與來自中國各地、東南亞,以及西方各國的人士所一起創造。對於這些移民來說, 香港就是他們的家;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上,他們卻不斷因著言語、偏見、社區支援的缺乏、制度上的不完善而未能真正的融入本地社區。
外籍家庭傭工
截至2015年4月為止,香港有33萬外籍家庭傭工,當中17萬來自菲律賓,15萬來自印尼,來自其他城市約佔1萬。外傭在香港面對的問題,包括長期被中介公司剋扣工資,長時間工作,僱主沒提供有尊嚴的休息地點,而「無合約兩星期逗留限制」的行政措施,對她們的權益造成了很多不必要限制。
少數族裔
2008年7月通過的《種族歧視條例》中,並沒有保障少數族裔人士享用公共服務的權利,相反,條例訂明在提供貨品、服務及設施等使用或不使用任何語文以作溝通,並不屬於違法。間接將少數族裔人士在使用公共服務時所受到的語言歧視合理化。
新移民
在香港社會裡,新來港人士歧視都比狹義的種族歧視嚴重得多。造成部份新來港人士趨向邊緣化的原因,很多是基於香港社會上的種種制度性歧視,例如學歷不獲當局承認、中港兩地入境政策造成家庭支離破碎、公屋的申請資格受限、勞動力市場的排斥等。另一方面,也因為家庭成員的職業或就業機會集中在開工不穩定,或是低工資、低職業福利和低保障的工種亦令他們處於邊緣位置,加上媒體的渲染和偏頗報導,令新來港人士一直無法擺脫貧窮和被歧視的陰影。
滯港難民
目前滯留在港的難民大多來自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地區等較貧困和缺乏民主制度的國家。雖然香港沒有義務收容根據《難民公約》申請成為難民的人士,但如有關人士提出難民身份申請,仍會獲得處理。1992年,《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下稱《酷刑公約》)的適用範圍擴展到香港。依照公約,港府不可以無法確立聲請的人士遣送離境,聲請獲確立則會被遣送到不會遭受酷刑危險,而他們又會被接受的地區。
根據入境處的資料顯示,去年共有3,165宗免遣返聲請個案完成審核,當中僅18宗成立,成功率只有0.57%。而尚未處理的累積個案高達10,922 宗。成功個案將轉介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並安排有關人士移居至第三國家。
由申請至審核,難民身份的確立需時經年, 其間尋求庇護者不能從事任何工作。即使難民身份得以確認,若想工作也須先經入境處同意,但鮮有獲批。社會福利署將難民援助服務外判予國際社會服務社(ISS),每月提供租金資助和實物援助,包括臨時住屋、膳食、衣履和其他基本日用品,以及交通津貼和醫療服務等。作為人道支持,但在百物騰貴的香港,不少難民只能居住在新界北區遍遠的地方,不少人的居住環境惡劣, 甚至有人入住豬欄、農地和雞場暫時搭建的鐵皮屋或寮屋。
6. 可持續發展
當我們開始想到會留給子孫一個怎樣的世界, 就會以不同的目光看事物;認識到世界是白白得來的禮物,必須與他人分享。既然世界已賜予我們, 我們不可再從純功利的角度去看事物,將效率和生產力完全調節至符合個人利益。世代之間的精誠團結不是一項選擇,而是基本的公義問題,因為我們領受的世界,也屬於我們的後代。(《願祢受讚頌》,159)
香港受到發展主義的威脅。香港土地、環境受到資本家和政府的破壞和壟斷,迫遷農居換取私人發展;土地農業被刻意破壞;環境保護教育不足,政府忽略城鄉規劃;政府不願「源頭減廢」,不斷擴建堆填區;為求數字增長,強推機場第三條跑道計劃,嚴重消耗公帑和破壞本港海域生態;發展欠缺規劃,政府帶頭提出發展郊野公園作建樓用途,消滅公共空間和環境,換取私人利益;政府一再追加「高鐵」撥款,現時總成本已超出800多億港元,但「高鐵」預計收益到2050年卻只有1000多億港元。再者,「一地兩檢」問題仍未解決,整個計劃浪費社會資源,更賠上本港法治根基。
以言以行、以皈依的心去革新社會及人心
耶穌基督將天國的福音帶進人類歷史,為扭曲了的人性帶來寬恕和醫治,祂以身作則,關顧被社會摒棄的兄弟姊妹,斥責和挑戰不義的制度,促使人與人、人類與天主修好。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要效法基督,革新人類的價值觀念、生活模式、文化傳統,並令執政者的施政更接近福音的精神,從而促進人性及社會的健康發展。
縱使以上所剖析的社會現象,與教會的訓導雖然還有明顯的距離,但作為教友的我們,若能在這個有限選擇的立法會選舉當中,積極參與討論,鼓勵有資格投票的兄弟姊妹,不要因為這個不公義的制度感到無力及氣餒,反而努力找出那位候選人的政綱和待人處世的態度及價值觀,與教會的訓導最為接近的一位,向他╱她投下神聖的一票,那麼我們才算得上是站在基督和公義的一方。社會公義是人人應該站出來保衞的,無論是為了自己、他人或下一代,切勿為了貪圖表面的和諧而放棄維護公義。教會願意鼓勵各教友克盡己職,為信仰作見證!
盼望天國的理想能與我們日常生活結合,從而建設公義與和諧的社會。(全文完)
•堂區關社支援小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