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談韓風】記憶教室
跟Haja學生在放暑假前的早上,來到京畿道安山市的檀園高中。這兒有十間課室,於二○一四年四月十六日成了靜止的空間,也是走過兩年又四個月的另類教室。
兩年多前,南韓全國人民目擊「世越號」船難的發生,當中的二百四十六名犧牲者及六位失蹤者,是該校的高中二年級師生,遇難前就在這些課室作最後的學習。他們的親人自此背著「遺家族」身份生活,年紀相若的南韓青年稱為「世越號世代」。
船難造成二百九十五人犧牲,九人仍下落不明,一百七十二名生還者中,大部份是由民間船隻救起的。而其實,第一艘水警救援艇於事發後約四十七分鐘到達現場,若當時作出及時應對, 相信生還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九。記憶貯藏所事務局長金鍾天(音譯)問:「為何把孩子們掉下?」這正是遺家族一直尋求的真相。尋求真相,不只是為犧牲者,也是為把大家的生活之處,導向安全的社會和更重要的——尊重生命的文化。
到過幾處為這船難而設的場所,都讓人感到難以言喻的淒冷和悲傷。踏進記憶教室,第一份感覺竟然是溫暖!盛開的鮮花讓課室顯得明亮而充滿生氣,每張桌上的名字、照片、擺設、親友贈予的零食和便條等,讓我們認識每位師生,每一個獨特的人生,即使是如此的短暫。一位母親說,孩子在警察部以至教育廳,都被淪為一堆數字,那是按屍首打撈出來的先後而給的編號,遺家族希望大家記得孩子的名字。
過去兩年多的週末,記憶教室都會對外開放。守護這空間並非為悼念或追憶,而是等待六位失蹤師生的回來,它同時肩負重要的使命—— 教育。
「要像孩子們走到生命的最後瞬間,為了生存而手牽著手般,我們不是競爭者,要成為共同建構這時代的合作者。」金先生說,就是其大女兒聽他說這類分享時,也難以認同,因為在一般學校裡,只有沒完沒了的競爭,同學間不是合作的,而是競爭的關係。他慨嘆在今日的南韓,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就業,把學習者培養成心狠無知。在記憶教室,我們所體驗的,是教育場所裡被忽視的生命教育。
守護記憶教室,也是為守護民主主義,金先生說:「我認識的民主主義,是社會的大多數人了解並關顧受苦的一群;民主社會,是以最困苦者為優先的社會。」這十間課室承載的,正是犧牲學生父母、兄弟姊妹和朋友們的傷痛。
可惜,二○一六年八月六日,記憶教室走到在檀園高中校園內的最後一天,那兒的一切在這暑期開始被移送到安山教育廳別館,同時遺家族正物色重置並能永久保存記憶教室之處。這,並未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