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求診小記
從前在公立醫院精神科工作時, 需要在專科門診部為病患者診症,門診部的病患者眾多,使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沉重,曾經歷過一小時內為十名以上的病患者診症,跟每名病患者會面的時間只有僅僅數分鐘。雖然不少光顧公營服務的病患者已經習慣了這種診症模式,但仍有不少人投訴等候時間太長、見醫生時間太短、醫生不完全了解病患者等。
由於準備開始一份在公立醫院的兼職工作,所以需要到另外一間醫院的職員診所進行職前驗身,那職員診所位於家庭醫學診所內,我按照早前預約的時間前往。那間醫院是我十五年前第一份實習醫生工作上班的地方,那天重回舊地,發現環境很陌生,因為陳舊建築物已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建築,隨着環境的改善,病患者求診時的舒適度應該順應提高。
那天,我早上九時左右到達家庭醫學診所,登記後,職員指示我在護士站前等候叫名,我一等便等了半小時。接着,護士叫我的名字,然後指示我離開診所,走向斜對面的大樓,然後到達放射科,在那裏接受胸部X光檢查,交了表格,又是另一輪半小時的等待,最後輪到自己照X光了。進入X光室,我按照職員的指示,脫去上衣,那時發現大門仍未關上,坐在X光室外的人看到我在脫衣,職員反應較慢,後來才關上大門,這件事可能令其他求診者感到尷尬。
接受X光檢查後,我又返回家庭醫學診所,護士把一個文件夾交給我,然後請我到一個房間詢問另一位護士。進入那房間後,發現擠滿了人,我便排隊等候詢問護士,她告訴我需要量度身高、體重、血壓和脈搏,沒有職員協助,是自助形式的。我看見有一位拿着拐杖、步履不穩的老人自行步上電子磅,令人擔心他可能因此跌倒,也見到另一婆婆把前臂伸入電子血壓儀中,量度多次也顯示錯誤,因為婆婆沒有把上臂放在適當的位置,在過程中沒有任何職員協助。後來,護士給我一隻紙杯,指示我到洗手間留小便樣本作檢查,洗手間不在診所內,需要離開診所後再走一段路程才到達,然後將小便樣本送回護士檢驗,完畢後,她又指示我把樣本拿去洗手間棄掉。之後,護士又將我的個案交到護士站,由另一名護士替我驗眼, 在護士負責的部份,共花上了半小時。
終於可以在診症室門外等候見醫生,相信這是不少病患者等待已久的一部份。最後,見醫生只有五分鐘的時間,但在診所內卻用上了兩小時。這次身體檢查,等候時間頗長,而且需要在醫院內不同部門來來回回,深深體會到制度化的問題。假如求診者是行動不便的長者,或是病情嚴重的人,相信難以緊貼整個求診過程所須的程序。作為醫生,做過求診者後,深深明白他們的苦處。醫療制度的管理人員應時常聽取服務使用者的意見,檢討現時的公營醫療服務,向政府反映現實情況,作出相應改善,令求診者得到尊重和人性化的專業服務。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