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徒薛海暉投入戲劇教育

期數
3785
刊登日期
2016.09.02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9 月 04 日

「我喜歡在舞台上演活不同的人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及舞台劇演員的信徒薛海暉說,透過劇作的不同角色,讓他有機會探索他人的感受與故事,滿足他的好奇心;而慈悲禧年期間他又會與信徒青年合作創作戲劇。 

三年前,薛海暉與友人合組藝術團體,融入藝術與跨媒界等表演,又參與不同劇團的演出,「我喜歡從事與人交流互動的工作,引起公眾關注, 演出讓我能與觀眾互動和創作。」

最近他與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合作推出「慈悲集作」劇場工作坊,以社區參與服務和探訪等體驗,配合戲劇技巧,與信徒青年集體創作以「慈悲」為題的劇作。 

他曾飾演多種角色,如老人、青年、神父、教師、生意人、醫生、工會成員,警察、同性戀者、反同性戀者等⋯⋯在現實生活中,他自己亦曾擔任小學教師,亦身兼設計、配音、教授繪畫、戲劇等職務,他認為這些不同的嘗試是要給自己試煉的機會: 「天主給我信心和能力去做不同的事,既然祂送給我這些『禮物』,我何不把握機會善加運用?」

二○○○年領洗的薛海暉同年入讀香港教育學院主修視覺藝術教育, 副修中文,○四年畢業後他隨即報讀香港演藝學院藝術學士,主修表演, 「我喜歡戲劇……但我同時擁有教師專業,故現在能同步發展戲劇與教育方面」。

在劇場擔任藝術教育主任的薛海暉,現為中小學教師提供藝術教育服務,包括課程設計、教材製作、戲劇教學,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讓教師在課堂應用戲劇教學法。他會與教師一同備課,構思如何於正規課程中加入戲劇化的教學,「戲劇具備感受式和體驗式的元素,惟所花的時間較長,學習量不及『Chalk and Talk』(灌輸式的教學法),可是教學融入戲劇情境、遊戲等方式,學生的體驗定能深化所學」。

他舉例指出,中國語文課程初中教材《背影》一文,加入戲劇情境或影片分享,了解作者對父親的懊悔、虧欠、內疚、父愛的體驗、無條件付出等感受,「學生須以對白和感受展現文章內的情境,既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去感受文章箇中內容,亦能使語文生活化」。

談到現今學習以目標為本,常被評為只追求成績,難以活用所學等詬病,他指問題源於教育偏向商界概念,或把成人一套搬到兒童身上,妨礙其成長。

他曾在一所小學任教視覺藝術科兼職教師時教授紙糊製作,竟遭家長來信表示女兒皮膚敏感不適合接觸報紙,實情卻是由於家長向女兒灌輸報紙等同骯髒,令學生抗拒,「當她在課堂見到其他同學投入製作紙糊,才主動嘗試」。薛海暉認為,應給予兒童自行體驗、感受和學習的機會,而非由大人為孩子設定學習的界線。

他感謝並珍惜天主所賜予的表演天賦,「表演讓我成為一個媒介,可以直接演活角色裡的生命,有趣好玩」。 (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