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青」與我(下)
配合主流的參加者年齡限制思維,我以為二〇〇〇年是我最後一個參與的「世青」,沒想到天主在二〇一一年再次召叫了我,有一位很想嘗試參與「世青」的朋友在最後關頭邀請我同行,然後二人成團,進軍馬德里,造就了我第一個「世青」自由行,而這位團友同時是讓我認識表達藝術世界的人,是我的特別伙伴,一世的團友。「世青」自由行的體驗與參加團體世青團的體驗截然不同,有空間參加不同的自選活動,有更多新的學習,無論如何「世青」離不開是一個與主相遇的特別機會,能夠有機會親近天主相信是所有「世青」參加者的內心渴望。馬德里「世青」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在守夜祈禱的「營地」上竟見到很多年過半百、一家大細的參加者,甚至有不少是獨行俠,心中不禁贊歎他們要與主相遇的那份決心,還記得在閉幕彌撒後跟團友打趣說,「隔離果個人都係自己嚟,下次輪到我」。
就是這個片段令我在二〇一三年的時候隻身前往巴西,參與里約熱內盧的世青會期,還記得報名前掙扎了千萬遍是否要參與,但內心有一把很強烈的聲音說必定要去,然後就這樣獨個兒第一次踏足南半球,在自遊行與朝聖者兩個身份遊走,遇到不少奇人奇事,參與了一個不需要徒步前往守夜祈禱「營地」的世青,更有機會在閉幕彌撒開始前近距離拍攝教宗方濟各的風采,我亦把這張教宗與世青參加者打招呼的相片設定為我的平板桌面圖片直到今天。雖則說「世青」其中一個特色是與教宗見面,但能夠在數以百萬計的人群中看見教宗實在是天主的賞賜,不過我並非為了「追星」才參加「世青」,要擴闊自己的視野並深化信仰才是大前提,「世青」之旅,總不讓我失望。
到了二〇一六年,「世青」的舉辦地點來到波蘭克拉科夫,到歐洲參與「世青」相對變得容易,當大會宣布可以開始報名的時候,心裏便開始掙扎是否要參與,要跟別人組團還是獨個兒自由行。到後來報了名,便把整件事放低,出發前會偶爾掙扎是否真的要去?一來是因為真的開始不再「年青」,繁忙的工作令我經常病倒,有體能上的限制,二來是因為我根本沒有時間在心靈上作出任何準備,心想未到最後一刻也可能不會成事,所以出發前也沒有太多人知道我有這趟朝聖。然而,天主實在給我太多恩寵,助我順利完成這次旅程。我會說這趟旅程是在世青會期間到克拉科夫朝聖,讓我有機會到聖若望保祿二世出生的國家,「世青」的神妙之處正是在於能全面支援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前往同一地點學習,認識普世教會的不同面貌。一個人在途上當然遇到不少奇人奇事,其中一個居住在德國的澳洲人問我為何會參與「世青」,他有點質疑這類大型活動的作用卻很想來看看,我的標準答案是由於年輕的時候參加過「世青」深受感動,所以很想再次在「世青」取得力量,然後他問我有看聖經的習慣嗎?有按照聖經的旨意生活嗎?我頓時語塞⋯⋯還有,在街上被來自維也納的老婦截停問我是否來自中國,告訴我必定要讓中國人學習傅天娜修女的慈悲串經⋯⋯
這次,教宗宣布了下個「世青」的舉辦地點在中美洲巴拿馬,由一九八六年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發起至今,「世青」已走過多個國家與城市,下次在中美洲舉辦更加令我明白到世青旅程的奧妙,能帶動世界各地的教友關心認識一個與自己毫不相關的地方及她的教會,切實的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教宗有提及「世青」是一個延續式的朝聖旅程,因此在「世青」會期總看見不少人是穿着上一屆甚至是再上屆的大會T恤,貫徹這份延續精神,最理想當然是準備展開下一個「世青」朝聖之旅,但包括教宗方濟各本人也不能肯定能夠保證出席下一個「世青」,所以更重要的領悟,是要讓「世青」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續。
不用多說也知道自己是很幸運的人,在信仰成長的旅途上有機會接觸「世青」。打從九七年參加第一次「世青」到現在,不經不覺已經接近二十年,我已不再是大會眼中的青年,但藉天主在數個「世青」旅程給我的邀請與啟迪,讓我的信仰變得更鞏固。到現在才發現,其實天主一直引領着我,參與「世青」是天主對我的一個邀請,讓我在參與「世青」會期的活動與朝聖中取得力量,使我的信仰充滿活力,為信仰生活化作證,抗衡現實的沉鬱。然而,人生也總不能天天在朝聖模式中渡過,返回現實的崗位才是最大的挑戰。
今次旅程以後,不斷告訴自己要在工作上學習作一個慈悲領袖,但願在天主的帶領下,慈悲的種子可以茁壯成長,然後再好好準備下一站的普世朝聖旅程,巴拿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