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徒陳智游克服疾病

期數
3787
刊登日期
2016.09.16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9 月 18 日

慈悲禧年,主教座堂往堅道行人樓梯旁設置「慈悲之路」,由一批愛好藝術的天主教徒創作神形哀矜作品,原來畫家之一陳智游自少患病,在病苦中執起畫筆,走上美與光榮天主之路。

信徒陳智游年幼時患上兒童期類風濕性關節炎, 經常進出醫院接受治療,畫簿、畫筆遂成為其兒時好伙伴;繪畫能讓她抒發情感,亦啟廸了她對藝術創作的興趣。現在病情尚算穩定的她,期望可以透過藝術與信仰,啟發更多人從美學角度思考自己與天主的關係。

兩歲半時, 有一天陳智游突然不能走動,反覆檢查後確診患上「兒童期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病會使自我免疫系統產生問題,錯誤地攻擊關節令關節變硬,令我原本由懂得行路變成不能走動,仍未入學便要動手術」。

由幼稚園至小學四年級, 她每週約有兩至三天進行物理治療, 每年暑假至少住院兩個月,手和腳因關節僵硬而須透過手術取出已變硬的軟組織,「試過雙腳由大脾至腳踝打上石膏固定關節,尤如機械人,有好幾次的小學開學日, 也要蓋上石膏上學」。直至高小後,她的病情逐漸穩定,可靠藥物和物理治療控制。

繪畫獲得心靈治愈

「我由小學開始, 每年美術科的成績最高分, 會考更考獲甲等, 創作能讓我得到滿足和治愈。」陳智游的童年生活大多在診所和醫院中渡過,不能上體育課,經常遲到早退看醫生、進行物理治療等,「我難以結識朋友,惟有在家以繪畫抒發感情, 畫畫時不用交談, 我可專心一致地畫」, 畫畫後來亦漸漸成為她的興趣。

她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現從事室內設計工作,工餘喜愛陶瓷創作,認為製作陶瓷的過程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傳遞出來,「陶瓷由泥土製造,我以雙手創作出不同的物件和形態,猶如為作品添上生命」。

二○一四年她到南韓參與亞洲青年節時,看到當地聖堂的聖像及苦路擺設甚具地方色彩,並能讓信徒容易投入祈禱中。她指每間聖堂的十四處苦路各具特色,有的以木材、石屎、鋼枝、馬賽克等物料製作苦路,有的以抽象形態表達出耶穌和聖母,或沒有特定的人形和輪廓,「構圖予人聯想空間,感覺自己與天主的距離更加接近」。

成立信徒藝術小組

愛好立體創作的她,自然也被聖堂內的宗教藝術陳設吸引,「當時不斷思考這些宗教藝術品的製作方法, 同時也思考在港能否以此去展現信仰」。

她說返港後一直把這想法藏在心中,直至去年終有機會與幾位喜愛藝術創作的信徒青年,成立信徒藝術小組「The Guild of St. Luke」(暫譯「聖路加會」),並協助創作主教座堂的慈悲之路。

走進日本藝術村創作

陳智游將於九月尾至明年一月到日本滋賀縣參與「駐當地藝術家」計劃(Artist in Residence),其間會入住當地被喻為陶藝村的信樂町。信樂町為日本六大古窯之一,每年吸引各國陶瓷藝術家前來創作。

陳智游仍要定期服藥控制病情, 幸好信仰成為她面對病患的動力,教她不會放棄任何機會,「我未知病情何時會惡化,趁著仍有能力時便要珍惜現狀,不想令自己後悔」。(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