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與西斯汀合唱團相遇
自從西斯汀教堂合唱團來港獻唱的消息傳出後,本港教友和樂迷都殷切期待此盛會。這次是合唱團成立一千四百年以來首次踏足中華大地,加上「來自梵蒂岡」和「教宗御用」等瞄頭,的確叫信眾和愛樂者不容忽視。
西斯汀教堂合唱團為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聖樂合唱團之一。合唱團由三十位男童和三十位男歌者組成,負責在教宗主持的所有禮儀中獻唱,因此被稱為教宗的專用合唱團。在合唱團過千年的歷史中,孕育了不少流芳百世的音樂家,如偉大複調作曲家帕萊斯特里那(Palestrina)和亞歷基(Allegri)等。
西斯汀教堂合唱團有多個特色,包括保留了「全男班」的編制。他們唱的,都是一系列富西斯汀教堂合唱團特色的額我略聖歌和拉丁文經文歌。
合唱團是次亞洲行,除會演唱亞歷基的《垂憐頌》外,還依照歐洲和英國的大教堂傳統,帶來管風琴師炫技一曲。對於常聽古典樂或聖樂的讀者來說,這些都是常見的做法。在那些國家當上管風琴師,是一份很值得尊敬的工作;當年音樂之父巴赫,就曾經是德國聖多馬教堂的樂長,每星期為崇拜寫一首清唱劇,一寫就是百多首。因此,擁有一位了得的管風琴師是教堂的光榮!
梵二活化了教會的禮儀,而這些西斯汀教堂合唱團推崇的傳統,驟看來與今天社會好像格格不入。在聽這些天籟之聲演唱時,不妨想想,合唱團是跟時代脫了節,還是努力地保留著千多年的聖樂傳統?你能想像我們本土創作的詩歌,能像帕萊斯特里那的作品般在五百多年後仍在詠唱嗎?拉丁文經文歌可有引發你的興趣去參與特倫多彌撒,甚或在堂區鼓勵多唱一兩首額我略聖歌?我們的教堂,可容得下一位如巴赫般的全職音樂家,每週為感恩祭創作新曲嗎?現在已沒有甚麼人會跑去學管風琴了。我們的管風琴師往哪裡去了?我們教堂內的管風琴又往哪裡去了?這些看似只有音樂廳才容得下的高雅音樂,不應只是歐洲教堂獨有的傳統;這些音樂跟你和我也有關,都是教會的寶物,都值得我們去學懂欣賞和保存。
順帶一提,合唱團來訪前,海外傳媒亦有報導此行,更將合唱團來訪與中梵關係相扣連。
在此想說的是,教會與任何俗世政權的交往,都是以傳播福音和促進人類福祉為本。若從此進路去看,西斯汀教堂合唱團此行與香港、澳門和台灣三地信眾、愛樂者以至民眾的交往,特別在音樂此文化瑰寶上的交流,本身已是一次重要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