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荆】天主的慷慨
我們如何經驗天主呢?有些人會以他們的理性分析來評斷天主,致使天主成為一位賞善罰惡的神,祂具有精密的計算系統,能判斷我們一生的是非善惡。因此,他們懷著一份懼怕的心朝拜天主。有些人則會以一種過份的熱情來接近天主,他們認為多唸經、多祈禱便能得救,卻忘記了在生活中亦需實踐愛德。因此,他們可能將信仰與生活分割為二:在堂區是一個人、在其他生活環境中卻是另一個人。此外,還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既愛天主、亦愛周遭的兄弟姊妹;既在教會內服務、亦在家庭中、社會上善盡責任,應多得天主的聖寵。可是,當人面對挑戰時,不同背景的人同樣地會問天主:為甚麼?
從瑪竇福音的「僱工」比喻中,我們能更深入地體會天國的奧秘,並能領悟如何與上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首先,在比喻中談及有關最後的審判,最先的會成為最後的、而最後的會成為最先的;其次,這是有關救恩的歷史:以色列民族代代相傳地事奉上主,而外邦人只是在這末世的默西亞時期才接受信仰;再者,這個比喻亦提醒我們有關生命的皈依,會出現在人生不同的階段。
這個比喻讓我們反省與主的關係是否「多勞多得」!在靈修生活上,我們時常強調應多祈禱、與主密談。但是,這並不表示「多勞多得」,而是為能進入與主親密的交往。否則,我們便會如同那些先僱的工人一樣:「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瑪二十11—12)。但是,我們很多時會覺得別人得到的比自己的多,天主更愛惜身邊的人!其實,天主對我們的許諾是永恆不變的,只要我們內心渴望著上主的恩寵:「朋友!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瑪二十13)天主給與我們的是祂豐饒的慷慨、是天主對我們愛的禮物!既然是禮物,那麼便不是交易,而是天主白白的賜與。「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瑪二十15)
但是,人心總有一些「羨慕」!若從積極面來看,「羨慕」能成為我們生命的推動力,鼓勵我們奮發向前;但消極方面,「羨慕」會變成「嫉妒」,且是渴求得到或擁有別人所享有的!試想想:今日社會如此猖獗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使人在不知不覺之間以為擁有便是快樂,而不惜一切方法來滿足這份慾求。然而,這種生活方向卻令人忘卻別人的需要,亦忘卻與他人分享。因此,在極端資本主義社會下,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同時,在炫富的不良風氣下,形成很多社會的悲劇!
面對這一切,我們惟有相信天主的仁慈,祂的憐憫使生命有了希望:「為甚麼你們站在這裏整天閒着…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罷」(瑪二十6—7)。祂的慷慨亦為我們的生命帶來皈依的動力:正如主人在第三時辰、第六時辰、第九時辰均出外僱用工人,天主對我們的眷愛亦是恆常不變的;祂永遠都張開雙手,迎接回歸的浪子!從天主眷愛的經驗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皈依是一個歷程,我們面對自身的矛盾及困難,是需要經過成長的洗禮,才能達到完全的皈依。天主亦在過程中不斷的賜與恩寵,使我們能以屬靈的生命克勝人性的軟弱,以贏取生命真正的福樂。因此,我們不要吝嗇天主恩賜的才能,彼此分享,為能建立互信、互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