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三而一的神話糾合

期數
3788
刊登日期
2016.09.23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9 月 25 日

秦始皇以黃帝為榜樣,用暴力統一中國。他囚母、殺弟、除後父、滅六國,率先稱皇帝,由是黃帝崇拜在秦漢也達到首個高潮。漢高祖劉邦聽信儒生陸賈、叔孫通勸告,到曲阜祭祀孔子,用儒家禮儀規範官員。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以儒安邦。漢承秦制,把儒學抬舉是吸取秦亡教訓,以懷柔軟化暴政,成了後世所有朝廷取態通例,便不愁無人試圖把黃帝和孔子崇拜統一,考證出孔子為黃帝四十七代孫。於是在漢代,素王傳說日盛。 《論衡.超奇》說:「孔子之《春秋》,素王之業也」。孔子為何叫素王?據說上古天子能擁有天下, 一是感生,二是受命,三是封禪。感生是要證明確是天之所生,受命即要證實天叫他做百神之主以順應天意;封禪是要得到明確天命。有造王需要便會誕生相應傳說:據說孔母有天在湖濱夢中與黑龍相交,後來生下孔子。於是孔子被稱玄聖,玄是黑色,玄聖即黑帝(黑龍) 所生的聖人。有說孔子降生之夜,兩條蒼龍從天而降,還有麒麟光臨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字樣。更神奇的是,孔子家人將一彩繡系在麟角上致謝, 周敬王末年,有人在曲阜耕作,竟挖出了那條彩繡。還有說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儒生們居然還說: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時變,知道漢代將於大亂後統一中國,特地據文王八卦推演出《春秋》一書。《孟子.滕文公》說:孔子作《春秋》乃「天子之事也」, 漢代盛行的今文公羊學派則認為他是代王者立法。感生、受命、封禪,造王傳說一無所缺, 稱孔子為素王,是說他雖未登天子之位,也是虛龍假鳳。宋儒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若缺了孔聖人,國人還有甚麼文明和歷史可言? 

《大戴禮記.易本命》說:「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聖人的地位既與四靈相若, 便是天造地設。古今中外,了不起的人物在生時總是誰都不聽他的,人死了,便常會以他生前最不以為然的形象受人膜拜,孔子的命運也是如此。他死時, 魯哀公親作誄文稱「尼父」,將他生前「所居之所」立廟以「歲時奉祀」,若真對他那麼尊重,諸侯們何不一早就讓孔子出山?孔子又何須像喪家之犬般到處奔波而不得要領?漢高祖劉邦以最高大禮「大牢」祭孔,東漢桓帝永興元年(公元一五三年)下詔建孔廟,此後近兩千多年先後修建六十多次,規格與帝王宮殿相當,歷代帝王十二人十九次親臨祭祀。孔子生前否認自己是聖人, 後來竟成至聖。從西漢「褒成宣尼公」、到隋朝「先師尼父」、唐朝「文宣王」、宋朝「衍聖公」、西夏「文宣帝」、元朝「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朝「至聖先師」、清朝「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民國「大成至聖先師」,地位尊崇不亞黃帝。

黃帝、龍、孔子,這神話裡的三而一糾合,便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