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戲曲大師湯顯祖的澳門奇遇
湯顯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重要的劇作家, 生於公元1550年(明嘉靖29年),逝世於1616年(明萬曆44年),剛巧與西方的劇作界鉅子莎士比亞同年逝世,2016年適逢為兩人逝世400週年; 湯顯祖雖然畢生未曾離開中國,但其詩作及劇作中,卻不乏對西方生活文化及天主教教義的關注,值得向讀者介紹。
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又作「海若士」或「若士」,)江西臨川人。一生的劇作及詩作甚豐,中國戲曲界通常將他的《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合稱為《臨川四夢》。
《牡丹亭》中的十六世紀澳門風情
湯顯祖在1598年寫成的《牡丹亭》,共長55幕,目前筆者所知最早指出其劇中提及澳門的歐洲事物者,中西方學者各有一位。南京大學已故徐朔方教授在1979年12月寫成「湯顯祖和利瑪竇」一文(收錄於其著《論湯顯祖及其他》(1983));長居澳門的已故耶穌會士潘日明神父(Benjamin Videira, SJ),1987年以葡文寫成的Os Extremos Conciliam-se一書(中譯為《殊途同歸》),其中第13章詳大篇幅談及湯顯祖對澳門的描寫。
湯顯祖於1583年中進士,出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和禮部主事。1591年3月間,上奏著名的《論輔臣科臣疏》,名義上是呈給萬曆皇帝,實際上是寫給全體官員看,因為萬曆帝實際上以「不上朝」聞名於天下。
這篇奏疏,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出於報復, 以申時行為首的權貴以「假借國事攻擊元輔」的罪名,將湯顯祖遠謫廣東西端雷州半島的徐聞, 降職為典獄的小吏。
湯顯祖於1591年9月啟程從臨川前往徐聞,11 月初經廣州直抵香山縣澳門。當時澳門已自1557 年成為葡萄牙人居留地。
學術界目前公認湯顯祖論及澳門的詩作有四首,原詩收錄在湯顯祖《玉茗堂詩第六卷》,以下是「聽香山譯者(二首)」:
(一) 占城十日過交欄,十二帆飛看溜還;
握粟定留三佛國,采香長傍九洲山。
(二) 花面蠻姬十五強,薔薇露水拂朝妝;
盡頭西海新生月,口出東林倒掛香。
「香山澳」是澳門其中一個古名,湯顯祖的劇作及詩中分別稱為香澳、香山、香山奧、香山嶴等等,都同樣是指澳門。「香山譯者」,指澳門葡萄牙商人的翻譯,在湯顯祖的劇作中用了「通事」這個名稱。湯顯祖透過自身的觀察以及翻譯者的講解,頗能掌握澳門當時的概況。
據前輩黃鴻釗先生分析,第一首詩記述翻譯介紹香料貿易實況。當時澳門在海外進行貿易的區域,包括越南的占城、馬來半島西岸的九洲山、印尼的格蘭島(交欄)和蘇門答臘島的三佛齊、花面國,印度洋上的溜還島,直至西海一帶。
然而,「花面蠻姬」一句,黃鴻釗引伸到湯顯祖透過翻譯而了解「花面國」女子的情況,似乎不易成立。以該詩的第二、三、四句來看,其他學者認為是描寫澳門的葡裔少女,可能性大得多;為此,鄒自振先生亦在其《湯顯祖綜論》書中稱這詩為「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無疑是描寫西津少女諸詩中最早的一首。」(頁319)
澳門商人有沒有涉及鴉片買賣?
湯顯祖另一首關於采香的詩,是「香山驗香所采香口號」,全詩如下:
不絕如絲戲海龍,大魚春漲吐芙蓉;
千金一片渾閒事,願得為雲護九重。
但對於這首詩,目前存在較大爭議。徐朔方教授認為:「此詩反映明朝皇帝在澳門採購鴉片(琪按:當時人通稱的阿芙蓉即opium, 葡文作ȯpio)的事實。當時航路受季風限制,由印度和馬六甲東來的船舶都在春夏兩季到達,所以說『春漲』。《口號》的結束二句顯然是詩人對皇帝的極為委婉的諷喻。」而黃鴻釗則認為,「該詩主要是寫明朝政府採購龍涎香的事,似與鴉片輸入並無關係。」
在兩說當中,筆者比較認同徐朔方前輩的分析,萬曆皇帝是「一個沉迷於酒色,25年不曾上朝的鴉片煙癮君子。」(參閱拙作《誰主沉浮》,頁17)一直為歷史家所慨嘆;湯顯祖諷刺他的詩句,已算是十分客氣了。
湯顯祖另一詩寫澳門葡萄牙及歐籍商人的生活,即以下這一首「香嶴逢賈胡」:
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檣;
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
詩中寫出澳門這個中西交通商埠的歐籍人士的生活,他們不必務農,透過海洋貿易的收入, 而享受優悠的生活;他們亦嚮往中國人所從不熱衷的「夜生活」。
《牡丹亭》第21幕的傳教士及教堂
《牡丹亭》第6幕《悵眺》、第21幕《謁遇》、第22幕《旅寄》,均提到澳門(劇中稱「香山奧」或「香山嶴」)。尤其是《謁遇》一幕,更是以澳門作為背景演繹故事情節。第6幕《悵眺》以主角柳夢梅與另一位窮書生韓子才的對話作伏線:
(韓子才)老兄可知?有箇欽差識寶中郎苗老先生,到是箇知趣人。今秋任滿,例於香山嶼多寶寺中賽寶。那時一往何如?(柳夢梅)領教。
就這樣,柳夢梅專程於三年一次的「賽寶」活動中去「巧遇」欽差苗舜賓,劇情發展自然少不了各種奇珍異寶的介紹。湯顯祖在此處理複雜的大型場面,安排了一系列神職人員、中國官員、翻譯人員(劇中稱為「通事」)、葡萄牙及海外的商人一一出鏡,是難得一見的中外交流盛會。
潘日明神父提到,「在第21幕裡,他(湯顯祖)以傳教士建造的教堂為舞台,」所稱的應是指劇本中一位老僧人上場唱:一領破袈裟,香山嶴裡巴,……小僧廣州府香山多寶寺一箇主持。這寺原是番鬼們建造。
中國不少學者都指出「嶴裡巴」及「多寶寺」都是指大三巴聖堂。劇中「番鬼」是指以葡萄牙人為主的所有歐洲人。湯顯祖筆下的「老僧人」,實在是一位「老神父」。
潘日明神父又提到, 「通過男主角柳夢梅周遊澳門生動描寫了當地風土人情。湯顯祖借柳夢梅之口告訴我們,翻譯取用外國人名字,在劇中名為「伽剌喇」,潘日明神父考證出這是來自葡文「Galileu」,即中文常見的「加里略」。湯顯祖在劇中透過以下對話,說是寶物的來源國:
(柳夢梅)稟問老大人(欽差苗舜賓),這寶來路多遠?(苗舜賓)有遠三萬里的,至少也有一萬多程。
潘日明神父細心換算指出,「他(湯顯祖) 提到商人們遠航15000公里又5000公里(筆者按: 一公里等於二華里)之後才到達澳門,這恰好是澳門同里斯本和果阿之間的距離。」
動人的大三巴聖堂禮儀場景
最後,筆者想提出一項較受前輩學者忽略的細節:湯顯祖在劇中寫了曲牌為[亭前柳]的這首詩:
三寶唱三多,七寶妙無過。莊嚴成世界,光彩遍娑婆。
邵海清前輩將此詩解釋為出自佛教《大般若經》,但筆者絕不能認同。正確的理解應是,湯顯祖用了佛教的一些既有名詞,來表述他對這剛剛認識的天主教禮儀。對此,鄒自振前輩亦有相近的理解,「湯顯祖通過劇中華麗的唱詞,描繪香山岙和多寶寺的多姿多彩。」(頁320)
目前不少中國大陸的學者都認同「三寶」是指「大三巴」,即聖保祿大教堂。(琪按:葡文作Säo Paulo)筆者認為,第21幕既以「大三巴」為背景之下,而且在本詩唱出之前,湯顯祖寫「內鳴鐘(聖堂傳出鐘聲),淨(指苗舜賓) 禮拜介(作祈禱姿勢),」這就是指彌撒開始, 因此,「三多」應是指拉丁文彌撒的「Sanctus, Sanctus, Sanctus」,即中文的「聖、聖、聖」。
再進一步,「七寶妙無過」應是指當地神職人員向湯顯祖介紹的天主教七件聖事,湯顯祖感到意義深奧;「莊嚴成世界,光彩遍娑婆」,前一句指大三巴教堂的禮儀中的寧靜氣氛,後一句讚美教堂彩色玻璃的美麗光影。
這也許是在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最早提及天主教禮儀的罕有而珍貴的例子。
參考書目:
- 黃鴻釗,2012,《湯顯祖筆下的澳門歷史》,《澳門雜誌》網頁,2012年3月19日。
- 鄒自振,2001,《湯顯祖綜論》,成都,巴蜀書社。
- 邵海清校注,2000,《牡丹享 湯顯祖著》,香港, 海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林瑞琪,1999,《誰主沉浮》,香港,聖神研究中心。
- 潘日明神父著,蘇勤譯,1992,《殊途同歸》,澳門,澳門文化司署。
- 徐朔方,1983,《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