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討論?

期數
3789
刊登日期
2016.09.30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0 月 02 日

觀乎近來在香港發生的種種事情,某些議題似乎成為了社會禁忌,連基本討論都遭到禁止。

兩年前,港獨議題甚少出現於社會討論當中,今天卻竟成為報章政治新聞無日無之的評論題目,甚至挑動一些傳統觀念。

當權者雖不斷嘗試壓制這議題,用不同方式貶抑為不設實際或是製造混亂的聲音,但這些聲音卻愈來愈大且不斷膨脹。

行政長官梁振英不斷重申港獨議題必須在基本法框架之內討論,社會卻置若罔聞,部份原因是市民認為他只是在轉達北京的指示,但更大理由是其說法與香港文化格格不入。

這情況就好像昔日教會不鼓勵信徒討論無神論般。事實上,一個由意識形態建立起的國家或團體,若需要內建的保護機制去抵抗異端邪說,硬是以禁止討論來壓制反對意見,這條防線未免過於簡單。

今天,意識形態的時代雖尚未終結,但它已經不能令人信服,因此許多政府改以民族主義作號召。然而這相當危險,正如前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說:「民族主義意味著戰爭。」而事實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他是對的。

許多社會的民族主意趨勢幾乎已令每一個國家的人民處於危險處境之中。

不論是意識形態還是民族主義,都不能帶來和平;兩者也與自由社會的生活文化格格不入。即使在宗教領域內,於此時代, 僵化護教的思想已經被交談對話取而代之。

前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的論壇上曾指出,在現今世界,尋求真理的人樂於交談對話。他說:「他們有自己的信念,卻願意聆聽他人的想法。今天,聆聽更是尋常不過⋯⋯人人都關心自己社會當下的氣氛。」

可是,最快扼殺包容氣氛和對掩蓋別人意見的方法,就是禁止討論。我們不禁要問:到底香港政府的自我身份是否如此脆弱,以致如此恐懼爭辯討論的力量? 

政府是否真的認為人們並非處處為香港的利益著想?政府又是否真的缺乏應有的謙卑,去承認他們一貫自問自答、操縱一切答案的作風只會傷害政府本身及香港人? 

許多化學反應都可以逆轉過來,雖然《基本法》的制定也許具體仔細,極難修改,但是《基本法》並非社會禁忌,不容談論也許只會讓禁止的事更快成真。

但願,對話氣氛不會被扭曲為民族主義狂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