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談韓風】看不到的南韓人

期數
3789
刊登日期
2016.09.30
作者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0 月 02 日

韓國人的秋夕,即我們的中秋, 是大節日,人們享受三天連假與家人相聚,回鄉掃墓祭祖。首爾難得清靜,留下來的主要是首爾人和外國人,還有看不見的一群——傷健人士。

自創校以來的八月十五晚,家在首爾或周邊地區的Haja學生,會邀請未能回鄉或從外國來留學打工的朋友聚在一起,讓大家也有好的慶節經驗。兩年前,學生走出了校園,到光化門廣場跟傷健者一同過節。

在首爾生活接近兩年,相比在香港,於街上甚少遇見傷健者,記憶中就只有一兩次。到過首爾的朋友或許也有同感,爬樓梯爬得很累;對行動不便者來說,這是充滿障礙的城市。在市內,輪椅人士也可乘用的低地台巴士未見普遍,至於通往全國地區的市外巴士,則把輪椅分類為行李貨物,不能與使用者一起進入車廂。學生說,聽過有些店舖責怪使用電動輪椅者為其他顧客構成不便,著他們離開。

又例如政府立法規定食肆商舖必須容許導盲犬內進,但導盲犬被拒的事件仍有發生。不少人甚至認為在社區內為傷健者建學校或設施,會令地價降低。老一輩的朋友說,他們年少的年代,這些情況比較罕見。社會在發展,人對人的包容與關顧反而減弱了?

不友善的公共設施和空間,間接限制社交生活,加上就學就業問題, 傷健者幾乎絕跡於大眾的生活環境裡。接觸的機會少,相關的公眾教育不足,一般人就變得不懂如何與他們相處。傷健者是發展中遭冷待的一群,在城市設計上如是,在政策制定上亦如是。

傷健者的就業率低,身體狀況是一個因素,也由於沒有適切的就學支援;學歷低,工作機會少,伴隨而來的就是貧窮問題。他們的困境可以透過公共福利紓解嗎?是可能的;可是在福利服務中,傷健者的待遇跟其他弱勢社群的並不相同。他們一旦登記為傷健者,就會被編入「障礙等級制」,從此獲得的支援,只是按其所屬等級,而非個人情況和需要而決定。

此外,南韓有跟香港「衰仔紙」類同的「無扶養制」,即是想申領援助金的話,就要證明得不到家人的供養。受這政策影響最大的,是長者和傷健者,因而引起的自殺案不斷發生,當中有為傷健孩子能領取援助金而自殺的父母。因此,傷健團體於一二年開始在光化門地鐵站內留守, 爭取廢除歧視性的政策。

Haja學生認識世界的方法,除了日常的課堂和討論,很重要的是到被忽視、排斥或壓迫的社群中間,聆聽他們的聲音。雖然這秋夕聚會是一個自由參與的活動,在這特別的晚上也來了全校過半的學生。處身其中,我看見耶穌基督的臨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