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從苦澀到甜蜜
聖方濟的故事為很多教友都不會陌生;但是,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經驗是甚麼,可能不是人人都能掌握!在他的遺囑中,聖方濟如此描述: 「因為當我是在罪惡中時,最厭惡見到痲瘋病人;但主親自將我領到他們中間⋯⋯那我曾看來苦澀的,此刻對我的心身都成了甜蜜」(方濟遺囑1∣3)。因此,與痲瘋病人的相遇便成為了他一生的轉捩點:這是聖方濟回頭的初期,當他還沒有清晰分辨自己的方向時,有一天,他在亞西西城山下的平原地,遇見一位痲瘋病人。若照他過往的習慣,他必會掉頭離去,且覺得嘔心!但是,他不單沒有離開,且下馬往前,除了將一些零錢給他外,還熱情地擁抱他、親吻他。當他上馬離去,回頭凝望時,那位痲瘋病人已不見了!那麼,聖方濟擁抱的是誰? 傳統上屬靈的解釋:聖方濟擁抱及接納的是他自己;因為,人若不能接納一個好像痲瘋病人般,不健全、滿有限制、不足、軟弱的自我時,人便很難進入天主的恩寵境況,亦很難得到真正的皈依。同時,你若細讀有關的敘述時,你會發現不是其他人的推動,而是聖方濟主動地走向前;因此,人的皈依也是自身的主動,而非因其他事故的推動而成!
在本主日的福音是有關主耶穌潔淨了十個痲瘋病人的描述:從地理上的描述,我們可以理解這經驗是發生在加里肋亞與撒瑪黎雅附近的無人居住地帶:「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的時候,經過撒瑪黎雅及加里肋亞中間」( 路十七11 ) ; 然而,由於這個地理環境,當主耶穌進入一個村莊時, 我們無法知道這是猶太人或撒瑪黎雅人的村莊。這是主耶穌遇見十個痲瘋病人。由於痲瘋病是一種傳染性的皮膚病;因此, 患病者是需要被隔離:「凡身患癩病的人,應穿撕裂的衣服,披頭散髮, 將口唇遮住,且喊說:不潔!不潔! 在他患癩病的時日內,常是不潔。他既是不潔, 就應獨居; 他的住處應在營外」( 肋十三45 );且要團居:「在城門口有四個癩病人⋯⋯」(列下七3),故此,他們也許會來自不同的種族而團居在一起。但是,由於他們內心的渴望,他們並不是喊叫:不潔!不潔! 而是大聲喊叫:「師傅,耶穌,可憐我們罷!」(路十七13 )在路加的眾多敘述中,只有這些痲瘋病人、那盲眼的乞丐(路十八38 )、和那悔改的右盜(路廿三42 ) 直接稱呼「耶穌」;如此,他們表達了對主耶穌憐憫的渴求,亦因此主耶穌回應了他們:「你們去,叫司祭檢驗你們罷!」(路十七14 )
整個行動的焦點在於那份「注視」: 因為主耶穌在面對這些痲瘋病人時,「定睛一看」(路十七14 ),祂看的並非他們的病情,而是看透他們的內心。他們是否有足夠的信心相信必得痊愈?正是因著這份信心,在主耶穌沒有行動下,他們在往司祭驗證的期間,得到了痊愈。但是,其中一位「看見自己痊愈了」(路十七15 ),知道了是主耶穌的大能,「就回來大聲光榮天主」(路十七15 )。如此,他的信德求了他:「起來,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路十七19 )。試想想:那九位得到痊愈的痲瘋病人在得到驗證潔淨後,當奉獻了應獻上的獻儀,能回到他們原先所屬的團體後,一切歸於原狀,便忘記了主耶穌的德能。然而, 觸動了主耶穌及我們的是路加描述了這位回來的痊愈者:「他是一位撒瑪黎雅人」(路十七16 )。當猶太人感到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只要按照法律行事便足夠時,這位撒瑪黎雅人卻知道一切均是天主的恩賜,故懷著感恩之心讚美天主,「並且跪伏在耶穌足前,感謝他」(路十七16 )
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有這份「注視」?我們會否體驗到主耶穌臨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從祂的愛中得到動力,好使我們的生活能邁向真理、美善?事實上,若我們與主的關係只停留在「有求必應」的關係上,也許我們會相似那九位痲瘋病人的反應一樣。但是若我們與主建立的是愛的回應,那麼,當我們體會到生命的一切,都是在愛內成長,且邁向愛的圓滿,我們便會如同這位回來光榮天主的痊愈者,在主內得到生命的更新;故此,從前苦澀的, 也因主耶穌而變成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