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認識和實踐公義的教學技巧
回望過去近十年,香港不尋常地發生了各類型的社會運動,暴力抗爭也成為一些市民的政治取向。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以甚麼基本原則和方式回應這些社會問題?基於天主教社會倫理(下稱「天社倫」)的主要原則和內容,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為本港天主教學校撰寫了一套師資培訓教材,並作出實地的課堂觀察和課程的評估研究,旨在幫助教師在湧現的社會、經濟、政治、和環境的問題中,教授學生對問題的反省原則、判斷的標準和行動的指引。教會深信天社倫有助兒童及青年尋找個人與天主、社群、國家社會和大自然環境的正確關係。
天社倫的思想核心,在於相信世上一切的美善皆源於天主的創造,祂照自己的肖像創造人,即使在地上的才能、學歷、職業、階級和人生際遇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寶貴和有尊嚴的。所有的資源和美物都源於天主,天主又將大地交給人治理(創世紀一章28 節) , 世界資源應在正義和愛德的原則下惠及所有人,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斐理伯書二章4節),對貧窮人要關愛和扶助。宗徒保祿在格林多後書八章13 至15 節為平等和均勻下定義: 「這不是說要使別人輕鬆,叫你們為難;而是說要出於均勻:在現今的時候,你們的富裕彌補了他們的缺乏,好使他們的富裕也彌補你們的缺乏,這樣就有了均勻,正如所記載的: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也沒有不足。」
但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極速發展下,新自由主義的競爭文化無孔不入地影響港人生活的各方面, 個人的價值多通過市場定律和互相比較來釐定。生活在困迫和社會壓力中, 面對失敗和被淘汰的恐懼, 令港人感到在掌握生計和個人前景方面極度無力。這份無力感令某些人產生不滿情緒, 企圖以暴力方式來對抗制度上的暴力, 為個人和香港的前景尋出路。教會期盼天社倫課程能幫助教師和學生, 就當今的問題, 提出反省和判斷的準則, 並建立新思維, 倚靠天主的智慧、力量和愛德, 叫新一代更有信心、希望和承擔感, 去面對本地、國家和世界的將來。天社倫課程尤其重視老師運用有效的教學法, 教導孩子們從「知情意行」面向上, 接觸天社倫的道德公民概念與價值觀。
筆者有幸參與此計劃,並參與觀課活動。其中一次去了一間小學觀課, 當日教授「平等」及「公義」的概念。老師的教學可算非常成功,她運用研究中心提供的一幅圖片,加上巧妙的提問技巧,貫穿兩個絕不簡單的概念,令小六學生作了深度思考及討論。觀課期間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老師問全班同學:「若你身邊有同學境况可憐,而你有能力扶他一把,你會如何做?」班中大部份同學都表示會盡力施以援手,但有一位同學舉手提出異議,認為不是境况可憐的人都值得援助,如懶散及不思進取的人便不應幫助。老師及觀課的同工也感詫異,事後我們討論,體會到教導天主教訓導時,除了要留意大眾的看法, 更要尊重獨持的異見。我們很欣賞該校照顧個別學生心智靈育的氛圍。
至於對一些比較自我中心的學生,哪種教學法最能啓導他們?我們同意經驗學習較為有利, 如探訪露宿者或劏房住户、協助基層飯堂派飯, 能使他們明白現今香港貧窮問題是結構性及複雜多元, 無論是高學歷或自力更生者也受影響。經驗學習活動後,再以批判反思手法啓迪學生探討問題背後之諸多因由關連,才是上策。
由此看來,若要學生從「知」的層面理解何謂「分配公義」,良好的提問、引導技巧、加上啓發性的引導教材都是有效的。但要從「情意行」層面入手,進而實踐「社會公義」及「道德公義」,則需設計有效的經驗學習活動,及營造一個全校平等關愛的天主教倫理氛圍。
- 作者林德成和鄧希恒於香港教育大學任教
- 天主教社會倫理與教學系列,四之三
- 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