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傳統、開放與平衡
人的生活總是遊走於傳統與開放之間,不必立刻用倫理對與錯的心態對待,這是很不必要、而且是傷感情的事。猶記得家父生前帶的眼鏡是金絲圓型的,如果他仍在生,應該是百多歲了。二十年前,這款眼鏡框架又復活,自己亦擁有一對。十年前,曹達華神探的濶黑邊膠框眼鏡又重振江湖,我亦追上潮流。面對鏡子,發現鏡中人也很不錯,總之自己喜歡。然而一定有人給你提供高見,說這說那。除了一笑說聲謝謝,你仍然我行我素,太陽每天清晨仍由東方升起⋯⋯
穿衣服、或更好說玩時裝更加天荒夜談,沒有錯與對,只有主觀上的順眼或礙眼。女性衣服更誇張,通常在國際級大型的展貿會上,模特兒行天橋的設計往往只供參觀者像欣賞藝術品般品嘗。現實生活,就算你膽色過人,也未必能把大師的作品穿上街去。
坦白說,所謂潮流如循環一樣,今天前衛,明天復古,令全世界的姊妺們玩的不亦樂乎,也推動了全球的經濟生活。如果人人效法當今教宗方濟各的簡樸生活,那世界經濟肯定倒退⋯⋯
上述都是比較輕鬆的生活點滴,可有可無,不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然而一介入人的宗教及倫理生活,情況便大大不同。其實天主教傳統中最鮮為人注意的就是「變」的現實。談起傳統,大家的思想只會停留在古老及一成不變的習慣上。較為保守的人容易把教會歷史中某一個階段絕對化,認為這是唯一和最好的表達模式。上世紀六十年代召開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各項改革出爐,但時至今天仍然有不少死硬派人士不肯接受,一直堅持傳統的做法,與教廷抗衡到底⋯⋯
更奇怪的事亦發生了,教會領導人竟然可以容忍梵二後由一位法國主教倡導的「神聖拉丁」傳統,即一切禮儀生活、神哲學授課、修院培育等通通原封不動,以昔日傳統的方式進行,而且追隨者眾。相反,梵二後積極投入改革洪流的朋友,常常給人冠以太前衛和離經背道的惡名,有時甚至給教廷封殺及絕罰。最經典的例子莫如南美的「解放神學」,而荷蘭、比利時、德國、美國的教義、倫理及禮儀神學家亦沒有好下場。
回顧教會二千年的歷史,傳統、開放與平衡似乎這個課題從來都沒有找到一個圓滿的答案。有人為了把福音訊息更現代化地傳遞,讓現代人更容易理解接納,耗盡一生的精力。亦有人打響維護真理和正教的旗號,不厭其繁地要打倒緝拿上述的同工,給教會清理門戶。當我們批評猶太人太拘泥於法律文字、傳統習慣而變得不近人情時,我們天主教內這類警察亦大不乏人。
生命苦短,「愛」的時間明顯不夠,為何人還是這樣執著,浪費寶貴光陰?我寄望今年十月的全球主教會議會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