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明愛舉辦研討會

期數
3684
刊登日期
2014.09.26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9 月 21 日

(本報訊)新加坡明愛最近舉辦「社會使命研討會」,探討教會貧困人士的工作。會議講者強調愛德工作須身體力行,不假借他人之手。

新加坡總教區《海星報》九月七日指出,第四屆社會使命研討會已於八月二十三日假當地的公教初級學院舉行,逾七百五十人出席,他們來自法國、日本、韓國及亞洲等國家。會議的主題為「我要一個憐憫的教會來憐憫貧困的人民」取自教宗方濟各的《福音的喜樂》勸諭。

新加坡明愛主席林長仁(G. Lim)致辭時說,天主教是個憐憫的教會,因為耶穌在真福八端中說明了祂如何眷顧貧窮及貧困的人民,而信仰必須在生活中活現出來,就如教宗八月六日在公開活動中提到,基督徒的生活標準即在飢餓、貧窮、邊緣化、生病以及孤獨的人中認出耶穌。

林氏講題圍繞「甚麼是貧窮?我們能向窮人學習到甚麼?何謂與窮人成為合作夥伴?」

星首牧:慈善不能外判

新加坡總教區吳誠才總主教致辭時表示,慈善不是能外判的公益活動。他說若要服務貧困的人、援助貧窮的人,就必須先經歷貧困、體驗貧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和理解他們的處境。 他說教會體恤窮困的人,行善也是教會的本質。

吳總主教稱,捐錢幫助窮人和親自參與是不同的,後者要求與窮人有直接的聯繫,與他們一起面對挑戰。他說貧困的人是基督徒最好的導師,與他們接觸時可理解他們的經歷,並明白其痛苦,從中讓人學習惻忍之心。

他呼籲教徒不要批判或譴責他人,因為沒有人會知道對方背後的辛酸。他說行善非易事,需要祈禱和互相扶持,以克服工作上所面對的挑戰。他亦鼓勵與會者不要因無法幫助所有貧困的人而氣餒,盡力就行了。

談到貧困的成因,大會講者、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吳瑜虹(I. Ng)列舉多種因素,如身體的缺陷、收入不平等、缺乏意志力、缺乏機會等。

她指新加坡的貧困人士多數有棲身之所,但無足夠現金應付日常生活的開支。

亞洲明愛主席菊地功主教則分享他加入日本明愛後在各地的經歷,他指救援工作雖然會於災難後馬上進行,但隨著幾個月後救援組織就會撤離,倖存者便遭世人遺忘,包括一九九五年就已存在的盧旺達難民營,至今當地仍然面對食物不足等問題。

他指媒體報導使人關注並踴躍捐助,一旦不再報導時,公眾便遺忘有待援助的人。

菊地主教稱,安逸使人對他人的需要不再敏感,甚至排斥和不平等地對待他人,這些排斥包括對別人的死亡漠不關心,而浪費食物更是對飢餓的人不公平。他又說,福傳不能漠視善行,而行善也不能忽視教會的教導。

Matthew Tan 修士稱,明愛協助貧困人士有五項原則,包括在維護尊嚴的方式下服務他人;參與並給對方選擇的權力;個人和家庭必須運用所有資源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服務將應需要做短期或長期的救濟;授權有需要的人們為自己負責,並盡量重新融入社會,而不是一味依賴救濟。

與會者亦於研討會上分成四組,探討低收入家庭、外籍勞工、青年危機以及邊緣人所面對的挑戰,從中學習應對措施。(公)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