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雜誌主編神父:
( 本報特稿) 宗座外方傳教會月刊《世界與傳教》( 譯自 Mondo e Missione)主編利神父(Giorgio Licini)指出, 基督徒雖然屬於亞洲社會的小眾,但身份因此更清晰—— 抗衡世俗價值的使命更明顯。
宗座外方傳教會利神父身兼該會米蘭的傳教中心主任,負責資訊傳播及推動聖召等工作,他八月從意大利來港採訪宗教人士及同會傳教士,同時了解該會在亞洲傳教工作的發展。
利神父一九九一至二○○二年到菲律賓馬尼拉服務,也在巴布亞新畿內亞擔任過主教團的傳播部門主管,之後回到意大利服務該雜誌。他八月對本報說, 「亞洲教會很幸福,因為基督徒是社會上的小眾,而小眾的教會更能夠建立自己的價值,並找到自己的身份」。
他坦言,在意大利以至歐洲,有時基督徒的價值觀會變成小眾意見,但神父表示基督徒無論身處何地仍須持守價值,「不能因沒有人認同而退縮」,他鼓勵亞洲教徒「應為身份自豪,謙卑地活出與人不同之處」。
米蘭外方傳教會(後發展為宗座外方傳教會)於一八五○年創立,香港的宗座代牧高主教(Raidmondi)等就是首批來亞洲的傳教士,雜誌的前身始創於一八七二年,旨在幫助當時的歐洲教會認識其他地方。
「早年教會很少人認識亞洲,其世界觀以歐洲為中心,於是我們的雜誌提供亞洲資訊。」他指《世界與傳教》月刊有兩大功能,一是通訊,分享傳教工作消息;二是促進牧民工作、合作及資助。
利神父指教會的傳播與傳教工作相輔相成,例如宗座外方傳教會在亞洲有不少扶貧項目、婦女賦權工作、助學計劃等,他們的傳教雜誌便透過報導相關消息去連結傳教士及其他協作者和恩人,同時帶給社會信仰方面的價值觀。
他說宗座外方傳教會以往亦有印刷年報及其他支線的刊物,近年則將之整合以更有效傳播信息,《世界與傳教》月刊發行量為四萬份,並善用新媒體如網誌、臉書、圖享接觸網民。他說雜誌有二千五百個訂閱戶, 其餘發送給傳教士及協作者。
宗座外方傳教會傳教士除了推動傳教及愛德項目,也關心社會正義課題,利神父指亞洲文化慣於尋求和諧,這對公教媒體的先知工作是挑戰:「批判討論在歐洲社會較普遍,人們會不計代價表達想法。」
《世界與傳教》九月號介紹於九月封聖的德蘭修女,以及探討《願祢受讚頌》通諭與環保倡議工作者的處境等。(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