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基金會出版教材

刊登日期
2016.11.04

(本報訊)每年約有數十位病人於輪候移植期間病逝,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上月推出通識教材,當中亦有從宗教等角度反思此舉。該會主席何繼良醫生幫助青年培養愛心,從而建立捐贈觀念。

「器官捐贈以愛承傳」教材套共有三個單元,分別介紹器官捐贈的理念、本港現況、器官移植的流程及計分制度、未來發展及政策探討、受贈者及捐贈者專訪,並深入淺出疏理醫學知識,如移植器官的原理及康復情況,以及捐贈者(遺體)所需條件等。

教材套另一特別之處,是邀請天主教等六個宗教團體分享對生命及器官捐贈的看法;另附兩本研習手冊,讓學生透過問答題及討論活動深化健康及倫理知識。

該基金會在教師及不同專業人士支援下,用了兩年時間撰寫教材,九月起贈予學校,何繼良最近亦教授中學通識科教師應用此教材。這套中文教材套內容並已於中小學倫理與生命教育等範疇試行,稍後會翻譯成英文版。

教徒醫生主席:以教育澄清誤解

主力撰寫該份教材的天主教徒何繼良十月十七日對本報說, 社會澄清對器官捐贈的誤解是長遠工作,他期望透過這套高中通識教育科教材移風易俗。截至九月初,器官捐贈者登記人數不足二十三萬。

「香港人不是沒有愛心,惟中國人留全屍等觀念令人(對器官捐贈)卻步⋯⋯偶爾的捐贈器官呼籲能帶動關注,事件過後則回復平靜。」他指改變風氣的關鍵在於澄清誤解,以及盡早讓青少年培育愛心。此教材結合醫學資訊、醫療數據、病人故事、外國經驗、傳統文化及觀念,並著重通識科的多角度分析及討論要求。

「教材重視學生參與及體驗,讓他們代入病人家屬角色。試教的教師表示反應良好。」他期望藉此讓學生將心比己,並突破華人文化中對死亡的忌諱。他指改變的另一關鍵是要讓人敢於討論生死,「讓人生前表達捐贈意願以取得家屬尊重」。

醫學雖不斷進步   仍須靠器官移植

該教材亦澄清坊間對器官捐贈的誤解,例如擔心醫生因此不積極救人,但事實上,醫護有其道德規範,況且救人、移植、器官捐贈聯絡是三組不同人員,互不影響對方。

談到教材內的宗教元素,何繼良指天主教「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默想最能具體表達捐贈器官的理念,他又鼓勵教徒多討論生命課題,以履行捐贈器官這慈悲行動。

「雖然醫學不斷進步,但部份病症仍需要靠器官移植。」何說,他一位兒時好友於八歲就因為急性腎衰竭離世,加上大學恩師是腎科醫生,促使他立志幫助腎病病人,更希望讓人了解到器官捐贈對病人的重要,「我有位病人是運動員,腎病時要坐輪椅, 換腎後在體壇再創高峰,這見證捐贈能助人重生」。(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