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子非魚

期數
3685
刊登日期
2014.10.03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0 月 05 日

最近,從報章上得悉,鮮魚行學校(Fresh Fish Traders’ School)的校長梁紀昌先生將會退休,一般的校長退休事宜,很少會被報章報道,報道的原因,就是因為校長梁紀昌先生為大部分香港人所認識,多年前,梁先生放棄教育署的官職,毅然到鮮魚行學校當校長,希望改革學校,面對着教統局「殺校」的通知,梁校長努力捍衛鮮魚行學校免被教統局「殺校」,以高調手法抗議政府的決定,力挽狂瀾,加上家長的強烈反對聲音,學校得以繼續經營。

二〇一一年出版《日本.再出発—在日港人311地震後感》後,我們的出版團隊到過一些學校作巡迴講座,分享我們創作背後的經歷和感受,我們挑選了一些特別的學校,鮮魚行學校就是其中之一。那次到訪,知道該校不少學生都是新移民,有些學生未有完成小學課程便離校,之後學校跟他們失去聯絡。有些學生的家庭有經濟困難,有善心人向學生們捐贈早餐,有麵包和鮮奶。

鮮魚行學校跟其他學校不同,除了間中從新聞中得悉它的消息外,也可透過電影知道它這些年的故事。今年五月份,一齣名為《子非魚》(Fish Story)的紀錄片電影面世,八十後的年輕導演黃肇邦,用了三年的時間,在鮮魚行學校拍攝,記錄了這學校的小學生之一點一滴。電影名稱《子非魚》,出自《莊子。秋水》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文中記載莊周和惠施在濠水橋上散步,莊子說:「河裡那些魚游得從容自在,它們真是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會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魚,是不能了解魚的快樂。」

這電影記錄鮮魚行學校一群來自基層家庭的小學生的故事,他們有些家庭是新移民,努力適應香港的生活;有些家庭有很大的經濟困難,只能租住板間房生活,學生沒有書桌溫習;有些家庭的父母有婚姻關係問題。

學生們在困難的環境中讀書和成長,家庭和社會問題對他們構成無形的壓力。電影用《子非魚》這題材恰到好處,意味着我們以成年人的角度出發,未必能夠掌握和了解這群鮮魚行學校學生的成長體驗和心態。

這齣電影,令家長反省在物質充裕的環境下生活的孩子之成長,問問自己有否過分溺愛孩子,處處為他們提供高度保護,以免他們跌倒,又有否無限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被過分溺愛、在溫室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可能不懂跟別人相處,遇到困難時不知所措,遇到失敗時不能重新站起來。梁校長時常向小學生灌輸人生大道理,重視培養小孩的學習興趣,與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方向,的確值得現今家長們借鏡參考。

 

作者電郵:drwongchunghin@gmail. 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