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週三要理講授:

期數
3795
刊登日期
2016.11.11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1 月 13 日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十月 二十六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談論行動上的慈悲善工,勉勵教會團體和基督徒個人接納移民,讓他們重新獲得他們所失去的尊嚴。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安! 

我們繼續省思行動上的慈悲善工, 耶穌教導我們藉此善工保持我們信德的生機。實際上,這些善工證明基督徒不是在憔悴和疲憊地等候基督的最終來臨,而是每天與祂相會,在許多需要幫助的人身上認出祂的面容。今天我們談談耶穌的這句話:「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瑪廿五35 — 36 )。在我們的時代,對待外鄉人的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經濟危機、武裝衝突、氣候變化迫使很多人移民他鄉。然而,移民不是新現象,它屬於人類歷史。有人認為移民現象只出現在我們的時代, 這是對歷史的無知。

我們可以在《聖經》中找到多個移民的例子。我們可以想想亞巴郎,他蒙天主召叫離開故土前往他鄉,天主對他說: 「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創十二1)以色列子民同樣如此,他們離開埃及,受奴役之地,花了四十年穿越荒漠,最終進入天主許諾的福地。聖家也是這樣,聖母瑪利亞、若瑟和小耶穌為躲避黑落德王的迫害,被迫流亡埃及。「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祂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他們留在那裡,直到黑落德死去」(瑪二14 — 15 )。人類歷史本是一部移民史。沒有哪個地球緯度的人民不了解移民現象。

在歷史長河中雖然不乏社會緊張局勢,但我們依然能找到偉大的團結之舉。不幸的是,今天的經濟危機促使人們擺出封閉而非接納的態度。世上某些地方豎起了隔牆和壁壘。

有許多人以不同方式慷慨幫助和支援移民與難民,他們默默無聞的行動時而被其他人本能自私的喧鬧所掩蓋。然而,封閉不是解決之道,反而會引發人口販賣的罪行;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團結互助,與移民團結,與外鄉人互助。

今天一如既往,基督徒在這方面的使命依然極其迫切。回顧上個世紀,我們會想到聖弗蘭切斯卡·卡布里尼(Francesca Cabrini)的光輝形象,她與同會姊妹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美國的移民。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這樣的見證,好能讓慈悲抵達許許多多渴求慈悲的人。這個責任人人有份, 任何人都逃脫不了。教區、堂區、修會、協會和運動組織,以及基督徒個人,我們都蒙召接納這些躲避戰亂、饑餓、暴力和非人處境的弟兄姐妹。我們團結一處,就能為這些失去祖國、家庭、工作和尊嚴的人提供巨大的支援。

幾天前,在羅馬城發生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個難民在街上問路,一位太太迎上去問他:「你要去哪裡?」這個難民光著腳,回答說:「我打算去聖伯多祿大殿跨聖門。」這位太太心想:「這人連鞋都沒有,怎麼走路啊?」於是她叫來一輛計程車。然而,由於那個難民滿身臭味,計程車司機打算拒絕他上車,但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這位太太坐在那位難民旁邊, 一路上問了些他的故事。到那裡需要十分鐘的時間,這個人講述自己經歷悲痛、戰爭和饑餓的故事,解釋他為何離開故鄉來到這裡。他們抵達目的地後,這位太太打開錢包要付車費,可是一開始嫌棄移民滿身臭味而不願讓他上車的司機卻說:「不必了,太太,倒是我應該付你錢,因為你讓我聆聽了一段改變我心靈的故事。」這位太太了解一個移民的痛苦,因為她擁有亞美尼亞的血統,她知道自己的民族所受的苦難。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一開始我們會拒絕,因為我們有些不舒服, 「這味兒太臭了!」但是到最後,苦難的故事可以使我們心靈散發馨香,改變我們。你們想想這個故事,省思一下我們可以為這些難民做些甚麼。

另一項慈悲善工是給赤身露體的人衣服穿,這不就是把一個人失去的尊嚴重新歸還給他嗎?我們當然應該給赤身露體的人衣服穿,但也要想到那些被人犯拐賣而被迫成為站街女郎的受害者,以及各式各樣自己的身體被當作商品使用的人,甚至包括未成年的人。沒有房子、工作、合理的工資,或者受到種族和宗教歧視,都是「赤身露體」的形式;面對這些情況,我們基督徒應該謹慎、機警、時刻準備好採取行動。

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不要陷入自我封閉、無視弟兄所需、只顧自己利益的陷阱。我們只有向他人開放,生命才能富饒,社會才能重獲和平,百姓才能重享完整尊嚴。你們不要忘記那位太太,不要忘記那位滿身臭味的移民,不要忘記那個被移民改變心靈的司機。謝謝!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