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女兒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珊在母親嚴厲的管束和教導下成長,即使只是小事,只要稍為不順從母親意思,動輒被打被罵;珊在學校亦遭同學排擠,終日鬱鬱不歡。鄰居鋼琴老師得悉其遭遇,說服珊母讓女兒跟自己學習鋼琴,藉此讓小女孩短暫離開母親的監控, 兩人投契,給珊重新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現在經已長大成人的珊得悉懷孕,非常害怕,憂慮自己不能勝任母職,昔日的童年回憶陸續浮現腦海⋯⋯
影片透過女主角的獨白,道出其不愉快童年;母親過份著緊女兒的學業,不斷溫習「操練」,更以體罰作威嚇,久而久之,女兒的是非對錯觀念完全被扭曲,從沒感到半點快樂,就是拍照也是強顏歡笑被迫配合,最可怕的是母親稱這一切為愛!這份嚴重扭曲的母愛令女兒透不過氣,充滿畏懼,「家」只是一座冰冷的牢房而已。
事實上,女主角亦曾經嘗試反抗,借助外來力量,擺脫母親的操控──鋼琴老師以自身的經歷勉勵她保持正面思想;她瞞著母親跟心儀的男同學約會,露出久違的笑容。很可惜,兩人最終因各種問題,未能完全幫助女主角,使她再次跌進無助的深淵,從此變得沉默寡言。
電影中幾乎看不見父親的蹤影,只從女主角母親的口中窺探一二:抱怨丈夫工作收入微薄, 不能提供優質生活。故事沒有交代父親是否知道甚至默許妻子對女兒的嚴苛行為,父女之間近乎零交流,僅在末段展示父親守護病榻中的妻子, 默默承受一切,這情況跟傳統以父系作主導的家庭大相逕庭。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自二○一二年起,連續四年進行「香港兒童快樂指數調查」, 成功訪問逾一千名就讀小四至中三的學童(分別就讀九所小學和十四所中學),以10分為滿分, 是次香港兒童快樂指數連續兩年下跌,錄得6.49 分。
有關調查結果分析,不快樂兒童的父母傾向管教嚴厲、非常緊張子女的學業表現,並以強烈方式責備不當行為。適當的關懷和尊重有助改善親子關係,促進家庭和諧。
天主教社會訓導指出:父母是教育子女的最先負責人,要為子女創立一個家,溫柔、寬恕、尊敬、忠實和無私的服務便是家規。父母要給子女樹立良好榜樣,能夠在子女面前承認自己的過錯,便能夠更有效引導和糾正自己的子女。(《天主教教理》第2223條)
討論問題:
• 假如你是劇中的珊,面對母親的嚴苛和不合理行為,你會怎樣做?
• 你和父母的關係如何?
• 當你有事情想分享或傾訴,通常會找誰?為甚麼?
•你每天與父母有多少時間溝通?
•你和父母通常一起做甚麼?
參考資料
•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兒童快樂指數調查」2015
www.ln.edu.hk/cht/news/20160330/Children_Happiness_Index_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