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委會的篩選本質

期數
3796
刊登日期
2016.11.18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1 月 20 日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提名期於十一月結束,其中宗教界別分組亦即將產生新一屆選委,準備於明年選舉行政長官。

許多泛民人士參選不同選委會界別,希望能帶動輿論,設定競選議題,甚至改變選舉結果。然而,全國人大常委會二○一四年的「八三一框架」鞏固特首選舉的「小圈子」本質,雙普選遙遙無期,故亦有人提出參選絲毫未能左右大局。

有見及此,有教友呼籲抵制此不公義的選舉制度,這亦和應了過去「公民提名」行政長官的訴求,以落實沒有篩選的選舉。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進而於十月三十日發表聲明,提醒「參與選委會選舉,不但無助改變不公義的政治制度,反而會強化選委會的存在價值,令我們喪失改革的動力和理據」。

教友思考參與抑或抵制之際,不妨重溫社會訓導對「小圈子選舉」的看法。其中《百年》通諭指出,教會「無法苟同於那些細小圈子的統治集團,他們篡奪國家的權力,以謀取個人私利,或者為實現某種意識形態」(46)。

觀乎香港,小圈子選舉只反映既得利益者及部份人意願,這種架構無法令社會團結起來。民間一直批判此制度,一些團體更設法凝聚普選共識,包括透過普選商討日及民間投票去提出新的選舉方式。

可惜,普選落空令社會失去願景,社會上亦出現「港獨」的聲音——有指「港獨」原為偽命題,在政府愈打壓相關討論下,這議題愈變得熾熱,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釋法,以排除跟「港獨」議題關係密切的立法會議員。

民間被噤聲固然值得關注,但在行政立法關係日益惡化的時刻,社會應重新聚焦於政制改革之上,故此民間亦有聲音要求重啟政改。

因著短期實踐真普選無望,以致部份人寄望有份量人士參與去改變現狀。不過,無論當選人民望再高,若未獲人民授權,行政立法關係仍會處於矛盾狀態,難以凝聚共識。

面對此等情況,教會的貢獻不在於參與政治制度,「乃在於她對人尊嚴的看法,這尊嚴在耶穌基督的奧跡中揭示得最為全面」。(《百年》通諭47)參政者關注的是選舉,政治家關心的卻是一整個世代,而基督徒進而著眼於整個救恩史,維護人的尊嚴,建立公義價值是持續的工程,故此,縱然面對黑暗仍須常懷希望。

在這個失去方向的年代,教會作為社會一份子,維護原則時倍加需要道德勇氣,好能共同守護香港的核心價值,這份見證能為同路人打上強心針,讓香港人看到希望。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