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離地的防止自殺委員會終期報告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於本月初發表終期報告,指出過去三年三十八宗中小學生自殺個案,有二成四學生表示擔心學業問題,而當中一成三因成績未如理想,確認了學生對個人成績期望是自殺風險因素之一,委員會提出在「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支援層面上共十九點建議,建議可參考委員會報告。
筆者作為青年工作者, 對這份集不同專家合力撰寫的報告滿有期待,所以細心閱讀整份報告,讀到討論部份,報告對於檢討教育制度有仔細的討論,以下為有關部份節錄:「委員明白學生自殺的成因涉及多項因素…… 教育系統所造成的學習壓力與學生自殺之間,並無明顯和直接關連。儘管如此,部份委員認為處理學生生活上的壓力是重要的, 教育局應考慮把檢討教育制度以減輕學生負擔列為長遠措施。另有建議認為應設立高層次諮詢委員會全面檢討教育制度」,這段報告節錄確認了委員肯定了有需要處理學生生活的壓力及檢討教育制度,亦點出現存單靠教育局小修小補的教育制度並不足夠。
可惜, 委員會最終也沒有把檢討教育制度的討論納入建議部份,建議部份繼續老調重彈只是諉過於個人及家庭。其實只是用國際研究結果及推斷過去三年三十八宗中小學生自殺個案而得出的建議非常離地。這幾年,在本地傳媒報導的訪問及研究其實已反映了青少年自殺的核心問題是他們面對沉重考試壓力及過多的功課量,被壓得透不過氣,如一直不處理教育制度的結構性問題,只會導致更多青少年精神健康惡化。
委員會報告再三強調精神健康與青少年自殺有直接的關連,所以報告其中一個新建議就是推行試驗計劃,增聘精神科護士提供到校支援及諮詢服務。試驗計劃原意是好的,但低估了青少年受精神病這負面標籤的影響程度,在香港整體公衆深受精神病的負面標籤影響,政府投放在精神健康公眾教育資源也相當有限,所以青少年不願求助精神科並不是缺乏資訊,而是不想面對被其他人知道求診精神科的負面標籤。
委員會在討論自殺風險部份既參考了國際研究結果,但在建議部份卻鮮有參考其他國家預防自殺措施,早於一九八六年,世界衛生組織已提出渥太華宣言, 對如何推廣青少年精神健康已提出一定要包括所有讓青少年正面發展的環境因素。如人性化教育制度、扶助弱勢家庭及基本居住條件;相對而言,委員會報告在推廣精神健康方面的建議就非常退步及不足。筆者在本文只討論了部份報告書的建議,其實有很多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朋友也有佷多意見想表達,希望委員會能出席立法會聽證會讓報告書可兼容更多有利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措施。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