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窗內】生命的更生
要摧毀自己的一生,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已經足夠;但要重建自己的新生,就需要許多人的力量與支持,才有成功的可能。
早年有一句流行的對白:「人生有幾多個十年?」這對白放諸於在囚人士身上, 實在感受甚深! 二十多年的牢獄生涯,我看見一些離開的囚友因著種種原因而重回舊地,實在給了我很大的覺醒,明白到長期的監禁並不代表人就必定能棄惡從善,相對於刑期的長短,在囚人士要有一個新的人生,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更生」!
監禁不論長短,都可以給在囚者一個反思覺醒的機會;若在這過程中能配合信仰的皈依、知識層面的提升、工作技能的訓練、家人及社會大眾的接納,在囚人士重新做人、重建新生活是絕對可能的。然而能得到這許多力量的配合並不容易,因此在囚人士必須珍惜每一個可能的機會。
能否得到信仰的皈依,並非個人能力所能掌握,而只能作出純然的交付。至於知識的提升,近年在囚人士都積極進修,務求增強他日工作的能力;在這方面,懲教署的工業及職業訓練組近年確實提供了許多適切的職能訓練,不論餐飲、建造業、物流甚至數碼圖像設計等訓練皆大大提升更生人士投身就業市場的機會。接下來就是重建社會大眾對我們的信任,沒有了這份信任,接納就只是一份空談而已!
在更生過程中,我體會到無論學習抑或生活上都會遇上困難及誘惑,讓人有放棄的衝動,但事實告訴我,只要定下正確目標, 堅持到底,就有成功機會,當然,別人的助力更是不可或缺的。我亦多番思考:作為在囚者,是否就只能夠成為社會的負累,而毫無能力為社會作出一丁點的貢獻?
感恩的是,懲教署和社會人事都願意給予我們一個服務社會的機會,自一九九八年起,我幸運地與一群同樣被署方挑選的囚友開始了一項有意義的服務──「在囚人士面晤學生計劃」。透過這服務,我每個月均有機會與數十名學生在赤柱監獄內會晤,並向他們剖析自己過往挫敗的人生,期望自身的經歷, 能成為他們在日後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的警惕。到近年我更有機會參與大型的更生活動「更生先鋒計劃」,我們能讓超過三百名學生進入赤柱監獄,更進一步讓他們了解犯法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以及對人生造成的破壞。
表面上我在幹著一些社會公益服務,但其實最大的受益人還是我自己──一方面, 每一次剖析自己的過去,都是給予自己一個反思、警惕的機會;同時與學生對談,亦給我一個學習與人溝通的機會。多年下來,我內心的價值觀漸漸從扭曲中改正過來,人生態度亦變得正面。
如今回想,那一段仿似付出的日子其實正是我生命獲益最大的過程,是天主給與我一個生命整合的機會,讓我在監禁的日子中,生命得到真正的更生,開展一個新的人生。亞肋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