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婆婆與公公
小時候,父母都要上班,便把我和弟弟交托給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顧。我跟外祖父母朝夕相對,所以跟他們的關係特別深厚。那時候,婆婆每天負責做飯,記得她做過田雞粥、砵仔焗禾蟲、腐乳撈飯,閒時也會做煎腸麵包,甚麼菜也難不倒她。另外,外祖父母有時帶我上酒樓品茗,每次也會點乾炒牛河或豉椒炒蜆,他們也曾帶我到茶餐廳,讓我品嘗人生的第一份火腿奄列。因為外祖父母太疼愛我,所以即使父母長時間工作不在身邊,自己也感到十分幸福。
小學一年級時,開始正式學習英語,我感到十分困難。婆婆離開廚房後,便會教我讀英文,為以後的英語學習建立了牢固的基礎。後來小學中學的英文考試成績名列前茅,每次看到成績表時,都記得當天婆婆悉心指導的情景。那一年,我開始學習小提琴,眾所周知初學小提琴時很容易被身邊人形容為「劏雞」,皆因技巧未成熟會產生刺耳的聲音。外祖父母家是我練習小提琴的地方,他們不但沒有埋怨我製造「劏雞」噪音,還鼓勵我勤於練習,可見他們對我的愛,其中包括無限的包容。
婆婆公公住在花園街的一幢舊式唐樓的五樓,沒有升降機,年輕人走五層樓梯不是問題,但對老年人來說,是不簡單的。公公回家後累了,在客廳躺下來休息,我便會替他揼骨按摩,使他的身體肌肉放鬆,讓他感到舒服,他事後都會在父母前讚賞我,令我感到愉快自豪,也為得到長輩的肯定而高興。有一次,公公在上樓梯時短暫暈倒,後來他自行拖着腳步回家,婆婆發現他的眼鏡不翼而飛,我便立刻到那燈光暗暗的樓梯處尋找,最後成功把眼鏡帶回家,公公雖然受傷不舒服,但仍為眼鏡的事情感到放心,我也感到安慰。
婆婆公公在我小時候陪伴我很多時間,儘管以上數則事情看似很微不足道,我亦沒有特別記錄在日記簿內,但這些小事情卻深深存留在我的腦海裡,是一種長留的美好回憶,永遠不能忘記。
長大後,讀書忙,工作更忙,有自己的社交生活,有多年時間沒有定期去探望婆婆,只有在大節日時才到她家。婆婆明白我的生活太過忙碌,沒有埋怨責備,但有時我感到自己只是為沒有時間找藉口。成長後,經歷身邊朋友離世,令我重新反省生活,更感生命的短暫和無常,應平衡和調節自己忙碌的生活時間表,安排多些時間與家人和長輩相處。現在每星期都會探望九十多歲的婆婆,雖然她的視覺和聽覺不好,但拖着她的手,為她做些按摩,給她一些溫暖,她會感到快樂和平安。中學時的一位老師常常教導:「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話大家應該時常緊記。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