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之歌】「三個五」的啟示
p class="rteleft">「三個五」驟然聽來好像是英國的名牌香煙,今天全世界禁煙,不談這個。「三個五」原來是香港人力市場的現象;不是好的,而是負面。所謂「三個五」,即那些五十來歲;學歷是中五畢業後沒有機會入大學,卻憑苦幹增值,一步步晉升的朋友;第三個「五」代表月入五萬元以上的中層管理人員。今天這些人士的處境最艱難,最值得我們同情與支持⋯⋯
這是個基本價值取向,既然大家都說共產主義根本行不通,而歷史也證明了;在沒有更好的模式出現時,我們唯有擁抱資本主義——它的自由經濟,一切以市場的供求作衡量準則,完全非人化地去對待人。你仍有利用價值,留下;你沒有利用價值,請君退下火線,不要防礙別人發財。這體系內沒有忠心、委身、賓主之情,更加談不上人情味,總之利字當頭。人家給你面子,不是因為你值得尊重,而是你當時位高權重,要「買你怕」!難怪俗語有話:「人去茶涼了!」
商業社會,大家講錢還可以理解;但當這種心態慢慢滲入各行各業,特別是與人有關的服務性行業時,那問題就大了。拿教育為例,古語有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能用做一盤生意般去看待,老師更加不能以公開考試的成績來彼此較量。你校升中有幾多一級學生?我教的科目這回在公開試又摘了幾多顆星星星。噢!這樣把教育質化和量化,最終苦了學子和老師。香港回歸後,由商人入主教育局,結果淪落到今天!近日某些天主教學校竟然聘用非天主教徒出任校長,明顯地把保持優良成績凌駕於堅持公教教育理念之上,怎不叫人傷感⋯⋯
醫者父母心是崇高的理想,可惜金錢沖昏及污染不少行醫者的良心。坦白說,在公立醫院任職,薪酬遠較私人執業的為低,而且工作量無限,晉升機會又微;結果不少杏林國手紛紛萌起他去念頭。這點從工作上能否取得成就感的抉擇去看,也不能盡怪他/她們。私營醫療市場的最大敵人是租金昂貴,惟有把負擔轉嫁在病人身上。在香港做有錢人,健康一定得到保障,因為私人市場,名醫高手林立,只要你付得起錢,病魔不容易把你打跨。而窮人呢?固然跟中國大陸比較,我們的情況仍算不錯。可惜政府重視有形建設而肯花大錢的傾向下,往往犧牲了醫療和教育。有個簡單例子,幾時醫生對你身體某些器官有病理上的懷疑,一定建議你接受更高科技層次的檢驗;可是政府醫院軟件硬件皆缺,要看專科治療,分分鐘要等上一年半載。病人心情如何?大家可以想像。是政府庫房空虛嗎?非也,而是「價值取向」與「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咬弦。人給「物化」更上一層樓,資本主義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