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萬福瑪利亞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在哥倫比亞,年僅十七歲的瑪利亞任職鮮花工廠,一家五口的生活全倚靠她,收入捉襟見肘。面對工作環境欠佳、管工的欺壓剝削,瑪利亞感到尊嚴盡失,憤然辭職。母親和姐姐得悉後不斷責備她,更著她向管工道歉了事,瑪利亞為此悶悶不樂。另一方面,瑪利亞未婚懷孕,男朋友提出結婚,她卻斷然拒絕,並坦言跟對方沒有感情。徬徨無助的瑪利亞到城鎮找尋工作,遇上法蘭克,他遊說瑪利亞參與人體運毒,脫離貧窮的行列。她一臉躊躇,決意一試……
影片描寫哥倫比亞的貧窮和社會不公義的殘酷現實,年輕人苦無出路,走上鋌而走險的不歸路,人性及價值觀亦隨之改變,值得觀眾反思。女主角的名字跟聖母相同,她在生命路途上掙扎求存,面對各項人生抉擇,發現自己充滿恩寵與福氣。
生活的窮困與磨練使人類應有的基本尊嚴消失殆盡,是非黑白的道德觀念界線亦逐漸變得模糊。最諷刺的是:女主角製作的產品(花束),較她的尊嚴還要矜貴!瑪利亞的遭遇,喚醒大眾再次正視第三世界廉價勞工所面對的問題:惡劣的居住及工作環境,終日營營役役埋首工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供養家庭,還得忍受管理階層苛刻的待遇。
有關香港的貧窮問題,根據扶貧委員會的資料,「貧窮線」是以除稅和福利轉移前,全港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劃線。以二○一二年計,單身人士的貧窮線訂於港幣三千六百元,兩人家庭為七千七百元,三人家庭為一萬一千五百元,而四人、五人、六人或以上家庭則分別定於一萬四千三百元、一萬四千八百元和一萬五千八百元。貧窮線將因應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變動,每年作出更新。在二○一二年,香港約有一百零二萬貧窮人口(涉及四十萬零千三戶),貧窮率為十五點二個百分比。在貧窮線下的一百零二萬貧窮人口中,二十萬零九千人為十八歲以下兒童,二十九萬七千人為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換言之,五名兒童中有一位兒童,和三位長者中有一位長者是處於貧窮線下。
天主教的社會訓導強調優先關愛窮人、關懷社會事務,已故教宗保祿六世早在一九六七年頒布《民族發展》通諭,談及支援弱者、平等的貿易關係與博愛,並成立宗座正義和平委員會,「喚起時代所賦與他們的職責之認識,使能推進貧窮民族的發展,維護國際間的社會正義,協助落後民族,使之能自給自足,自圖發展。」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八七年亦頒布《社會事務關懷》通諭,切合時代的需要, 加入新的觀點,特別關注那些處於貧窮與未開發地區的人民的現實情況。
影片贏得多個國際獎項,包括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國際評判團獎、辛丹斯電影節(劇情組)觀眾大獎、哥倫比亞國際電影節天主教神職人員協會獎項。
討論問題:
-
假如你是劇中的瑪利亞,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未婚懷孕及金錢誘惑,你會如何抉擇?
-
你認為貧窮的定義是甚麼?
-
甚麼是物質貧窮和精神貧窮?
-
你認為香港現時的貧窮問題是否嚴重?試舉出實例說明。
-
試找出目前政府紓解貧窮情況的措施,並加上你的建議。
參考資料
扶貧委員會 www.povertyrelief.gov.hk
《民族發展》通諭 www.catholic.org.hk/document/ pope6.html
《社會事務關懷》通諭 www.catholic.org.hk/document/ soci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