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的自由權利
美國二○一五年出版的《包容性繁榮委員會報告》開首指出,世界漸趨不平等,威脅「政治制度以及民主理念本身」。
再者,國際貨幣基金會早已警告,多國漠視全球化的經濟分配任務,也未有掃除不平等,因而自陷險境。儘管如此,「經濟繁榮最終惠及普羅大眾」此等主流論述,蓋過了受苦一群的訴求。
雖然這論述只屬謬見,但香港不少人都說: 薪金微升也會破壞經濟;規管工作時間足可摧毀本港社會的金融體系。
「多勞少得」在資本主義下已是理所當然,可是,依循這遊戲規則的贏家,卻漠視當下對窮人所帶來的影響,他們更不斷公開質疑人們對目前政治經濟制度的不滿。
具民粹色彩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競選總統時曾聲言會大力打擊勞工職位合約化。他承諾會解決就業保障不足問題,因為當地人愈來愈受到合約勞工這問題困擾。
資方一方面拖延回應,另一方面已展開攻勢,推動自由訂立合同的精神,去取代公平就業原則。
在香港和菲律賓,以至世界大部份地方,人民意志力不足也是危機所在。人民只關心工作能否得保障,以及收入是否足以糊口,甚或稍微充裕一點。然而,他們的敵人很可怕、財雄勢大及聰明。有權勢者繼續混淆民主訴求與「港獨」,並且用盡方法去遏制所有挑戰親政府財閥的聲音。
雖然沒有人敢公然藐視人民的共識,但是那些坐在立法會議事廳的人,卻正有系統地被同化。一方面,人們更開放地分析及討論社會不平等問題,但另一方面更熱烈地追捧短期利益,代價是造就了更大的不平等,而有關方面壓下媒體、政治人物及學者的意見,也窒礙社會批判主流論述的自由。
可是,這並沒有為多數人謀求最大的公益。過去不少港人心目中的妖魔可能是英國,但是擺脫了殖民枷鎖後卻改變了對象,那就是行政長官和他所代表的一切。
歷史上人們對殖民主義的不滿助長了民族主義。其消極面就是抵制當下公認的價值觀。不過,其積極面在於堅持「為多數人謀求最大的公益」這套價值觀。
捨棄天賦的自由權利很容易,追回來卻極為艱難。為此,每個人都必須有清醒的頭腦和愛心,團結一致捍衛自己的天賦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