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老齡智障人士 我感我思

期數
3799
刊登日期
2016.12.09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2 月 11 日

從事康復服務至今已有廿四個年頭,與個別服務使用者至今仍有聯繫, 當中不乏見證著他們成長,亦有隨著年華老去回歸塵土,他們不僅是我工作中的一個服務使用者,每一位也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份。

八年前開始探索智障人士老齡化工作的方向,主要從健康、體適能、防跌和認知等層面,透過不同類型的小組, 如健康飲食、牙齒保健、肌能訓練等; 亦嘗試運用不同的工作介入手法,如現實導向、懷緬治療等。從服務使用者的反應和回饋所見,成效顯著。然而使他們回復耳聰目明是不可能的,「維持能力」及「延緩衰退」是更實際的目標。在八年的老齡化工作上,「及早預防和介入」是我另一個深切的體會,看見他們只剩下數隻牙齒時,更肯定及早介入定能幫助他們擁有更健康的身體來迎接晚年生活。

腦退化症或使人聯想起垂垂老矣的長者,但我曾認識的一位服務使用者, 印象中他是一位充滿活力的年輕人,想不到十多年後竟患上此病症。照顧腦退化病人本身已是一門學問,如果患者是一名智障人士,「腦退化」、「智力問題」、「能力衰退」等等因素直接影響對患者的前期評估工作,亦會影響後期的介入服務。由此可見,腦退化症亦令智障人士老齡化工作添上變數和困難, 同工們需更全面進行裝備,努力學習有關於腦退化的知識和照顧長者的技巧。

作為服務提供者,面對的不僅是智障人士老齡化的問題,每個服務使用者背後還有一個更年邁的照顧者,不時聽到他們的一句「我希望他死得比我早」,當中除了無奈,亦包含了父母對子女的愛,對日後照顧上的擔憂。故此服務提供者必須和他們建立互信關係, 加強他們對服務單位的信任,服務達到全面「生養死葬」的層面,才能真正讓照顧者達到「無後顧之憂」的心境。

在過去八年間,面對三位服務使用者先後離世,雖則確實做到「生養死葬」的目標,但個人情感上亦難免傷感,故此與同儕間需要互勉和支持,希望大家能在工作上取得平衡,在投入工作的同時,亦要學習種種生命的課題, 接受生老病死的經歷,才能為服務使用者及他們的家庭提供到位的服務。服務智障人士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或許我們所能付出的微不足道,但如德蘭修女所言:「我們無法做大事,但我們能以大愛做小事!」藉此與各位同工互勉,一起努力為智障人士提供一個豐盛的晚年。

明愛康復服務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