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情

期數
3800
刊登日期
2016.12.16
作者
麥琬淑
主曆
主曆 2016 年 12 月 18 日

我曾經問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她的媽媽最常對她說的是甚麼?她說:「你做完功課未?有無溫習?收拾好書包未?」又問一個幼稚園高班的學生,她回答我說:「我的媽媽及爸爸都很忙,晚上很夜才回來,但他們回來時我都已經睡了覺,星期六、日才看到他們;星期六見他們時,他們常說: 『快些穿好衣服,收拾好要用的東西,畫簿帶了沒有?小號帶了沒有?還有游泳衣呢?』因為我星期六最忙,上完畫班,又上樂器班,午飯後又去游泳班。所以一早出門口,到回來時已是太陽下了山的時候了。我會將所有東西都放到爸爸的車上去。而星期日我們會去探爺爺嫲嫲或公公婆婆,但到了他們家中,爸爸媽媽都各自打機,等飯食。」

以上的對話是否似曾相識?甚或曾出於我們口中,到底我們與子女間的關係又是甚麼?現代社會在溝通上發生很大的困難,原因當然有很多,也許大家都對著資訊發達的工具,例如:手機、電腦等,愈來愈不知如何面對面的溝通,看似大家都有互通消息,但未必是真正的彼此溝通及了解,真的只是「互通消息」而已。更不能說是有「情」,包括了:親情、友情、或愛情。

在聖經中,天主常把祂與人的關係比作父親與子女的關係,彼此關愛,特別是上主對人的寬恕及憐憫。

而德訓篇中也說明了子女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你要全心孝敬你的父親,不要忘掉你母親的痛苦。你要記住:沒有他們便沒有你;他們對你的恩惠,你如何報答呢?」(德七29-30)所以我們的「情」,無論是親情、友情或愛情都是基於上主與我們之間的情誼,這情誼是:「含忍的、慈祥的、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十三4-7) 

愛自己子女的是做父母的本性本能,但這份親情要清楚地知道是由於天主托給父母的使命, 不是因為子女「乖」「聽話」,甚或子女「成材」,父母才愛惜他們;現代社會的父母給予子女太多的壓力;然而父母要用愛去滋養他們,使他們的生命在愛中成長及更豐盛,好使他們能將天主的愛傳遞下去,所以愛是建設性的,而非破壞性的;愛是分享的,而非自私及佔有的。

愛更是互動的,不是單方面的,互動才能產生出火花,互動才將愛的火花愈滾愈大;從而影響身邊的人,繼而將上主的愛彰顯出來。先要經驗到親情,才可有友情及愛情,因為家庭是愛的第一間學校。希望大家放下手機,放下電腦,面對面地彼此看看,凝視對方;多了解,多珍惜, 多關心。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